近日,有的专家在网上发表了北京“控制人口”不能缓解“城市病”的错误言论,受到诸多网民的热力追棒,形成了一种极不健康的舆论。为此,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也发表了文章,对这种不负责的观点给予纠正,引导广大网民要站在北京的历史发展现状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景的高度,正确理性地看待北京实施“控制人口”举措。用一句医生常用的话来说,就是有病得治,但要对症下药。
北京作为一个超大型的城市,因人口密集、资源缺乏等原因,这些年来的“大城市病”不断涌现。诸如,人口老龄化严重,交通拥堵持续,雾霾天气加剧,医疗教育不均衡等等,都是直接影响市民享受健康舒适生活的杀手。而这些“城市病”的出现,既是与北京人口急剧增长存在密不可分关系,也是与城市管理不善、旧城改造困难、过渡追求经济GDP、城市布局不合理等因素有着紧密关系。所以说,治理“大城市病”,并不是只开一剂药就能彻底根治,而是要政府、市民齐心合力,采用多管齐下的举措,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对症下药,方可实现北京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诸如,由于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市民交通出行不畅、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物价只升不降、生活负担加重等。因此,北京通过重新规划城市布局和实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对城区人口实施一定量的把控,将有力于缓解城六区人口密集现状,对于解决一些“大城市病”是非常有益的。但是,这种疏解人口,并不是简单地将北京城区人口都赶到城外去,而是将城市功能进行合理的布局,使一个中心变成多个中心,不同中心赋予不同的功能定位,真正打造起大城市多中心的布局模式,这种方式是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城市治理和推动城市发展的有效之策。北京当然也不例外,通过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推动产业改造调整升级,使得一些城市人口主动投入到新区新城,寻找新的就业和生活,这既是为市民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也是为治理“城市病”扫除一些必要的障碍。
保持人口的健康发展,是实现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之策。北京市通过建立科学的结构调整,将城市功能进行科学的规划,将一些不属于首都核心发展的功能进行适当调整,这是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建立国际化大城市的必然之举。在网上,有些人将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人口调控解读成了疏解人口,这是十分错误且带有误导性的解读。对此,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就明确表示:“人口调控不会针对特定人群、不采取直接作用于人的限控措施,更不会直接疏解人口。而是要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人口调控;通过积极推动‘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布局结构,加强城市综合治理,促进城市运转更有序、城市发展更高效、城市生活更便利。”可以说,北京实施首都功能重新调整布局,并不是针对“控制人口”而来,而是提升北京城市的整体形象,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出的科学合理的布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为确保城区功能的升级改造,缓解“城市病”带来的压力,通过产业调整重新进行人口规则布局,仅仅是城市管理的常态方式。
应当说,北京在治理“城市病”当中,当前仅仅是迈开了一小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方可得到有效的解决。北京市政府所要做的是,要加快城市多中心建设,并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实现城市资源分配公平,确保城市发展均衡化等方面动大手笔,既要让本地市民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也要“北漂”的打工族看到留京发展的希望,才能有利于促进北京和谐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