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大城市病”看别人更应看自己

2016-11-09 14:4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这两年,关于北京人口调控的声音总是备受关注。一方面,北京的人口一直在增长,1978年以来,北京人口只是在1997年比1996年减少了19.4万,达到1240万,此后每年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到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达2170万。尤其是从2000年到2010年,北京人口以年均60万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到2020年,北京力争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这个人口承载上限以内。人口增速具有惯性,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人口调控任务艰巨,不容松劲,必然引发不适应,关于人口调控的不同论调可能会长期存在。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角不同,看待人口调控的结论往往也大相径庭。客观地分析北京人口调控,首先要立足北京市情,脱离北京的实际,简单地跟其他城市比较,难免有失偏颇。北京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但是,有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山区。平原地区的开发强度已经达到45%,远远超过其他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同时,北京郊区(不含朝阳、海淀、丰台)土地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3%。而城六区面积为1368平方公里,仅占全市平原面积的21.4%,却集中了全市60%的常住人口;人口密度为9375人/平方公里,高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中心城的人口密度。在资源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过快增长,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功能过多、人均资源越来越少等“大城市病”就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央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疏解非首都功能,给北京治理“大城市病”提供了治本之策。

非首都功能主要包括四类: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疏解非首都功能,就必然涉及到人口调控。恰如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所言,加强人口调控是推进“大城市病”治理的内容之一,目的是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遏制人口的过快无序增长,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人口调控并不等于疏解人口。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表示:“人口调控不会针对特定人群、不采取直接作用于人的限控措施,更不会直接疏解人口。而是要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人口调控;通过积极推动‘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布局结构,加强城市综合治理,促进城市运转更有序、城市发展更高效、城市生活更便利。”

北京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加强人口调控迫不得已;疏解非首都功能,带动人口调控,是必经之路,别无他途。数据显示,在调控人口方面,今年上半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总量2182.1万人,虽然比去年同期减少18.1万人,城六区常住人口出现由增到减的拐点,但要完成年终目标任务还很艰巨。目前,全市人口总量已经超出2177万人的调控目标。

北京人口调控任务艰巨,未来,不太可能放松调控力度。不过,北京人口调控并不意味着受影响的人群就失去了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随着功能和产业转移到津冀的人口,依然有很大的施展空间。而且,免受“大城市病”困扰,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北京的“大城市病”有多严重,北京人口调控有多重要,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有切身体会。借助疏解非首都功能创造的机遇到津冀发展有什么样的优势,相关人群最有感触。用放大镜看清北京的现状、京津冀的现状,用望远镜看清北京的未来、京津冀的未来,能更好地理清关于北京人口调控的头绪。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望曹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