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记者采访发现,在广州不少学校都已经悄然松绑“剪发令”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中学。
说起“剪发令”,笔者至今记忆犹新,记得刚升入高中的第一天,全班20多名男生就被班主任强按着利用放学午休时间全部剪成了小平头,至于班里那些长发爱美的女生,虽然也象征性的反抗了反抗,但是在班主任老师的苦口婆心百般利诱不断劝说下,终于也没逃过那一剪子的命运,想起男生们的怨气和女生们的眼泪,至今难以忘怀。
当然,老师也不是非得和学生们的头发过不去,这么做也有着一定的道理,按照当时班主任的说法,学生嘛毕竟应以学业为重,头发长了不易打理会占用学习时间,过分注重外表也容易滋生攀比心态,不利于专心学习。其实,老师们操心的也不只是头发啦,校服、作息时间、男女交朋友等问题都是老师们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老师们的逻辑也很清晰,那就是除了学习,别的浪费精力的事情一律都不准搞。
但是,学生毕竟不是机器,他也有着七情六欲和自己的想法,就算是学校用强制性的手段让学生做到服从管理、整齐化一、强按在书桌前,但是学生的心终归也是管不住。这种泯灭个性的教育方式真的是最好的吗?就拿上学时我们不搞“剪发令”的隔壁班举例,高考成绩和我们班也不相上下嘛。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高考“状元”、“榜眼”、“天子骄子”,也不是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知道的“书呆子”,很多都有着自己的爱好—唱歌、跳舞、绘画……甚至还都有这一番成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天性使然,但是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很多老师家长都把外在美和内在美对立起来,注重外表与学习好不好难道真的存在因果关系吗?很多文化名人也都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重视内心修养,外在衣着服饰也是非常讲究的。由于缺乏了审美的教育,多少的毕业生连基本的买衣服搭衣服都不能自理。又有多少人即使站在蒙娜丽莎面前,除了四目相对也说不出个哪里美?因此,对于近代社会鲜有艺术大师的产生,我们泯灭个性的教育难道不是很重要的原因吗?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老师们,通常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学生必须按照老师们要求和想法,只有这样才是最好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感受,以及师生间的反馈和互动。我们通常把教师比作园丁,作为园丁要做的那就是怀着爱护之心,顺着花草们的生长规律给它们浇好水施好肥,维护好生长环境,必要的时候修剪一番。我们的教育应该用园丁的爱护之心秉着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塑造成有理想、有担当、有品位、有素质的现代人,还不是仅仅是考试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