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份,雾霾多发的季节又悄然而至。近年来,国家为治理空气污染屡出重拳,工作已初见成效,然而,继半月前爆出的“西安环保局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事件后,石家庄市五七路街道办事处为让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好看”,雇保安在学府路附近对过往大货车进行拦阻以降低空气中粉尘含量,引起大众哗然。
空气质量关乎每个人的健康,科学有效的空气监测手段、真实全面的空气质量数据,是准确决策、有效治理大气污染的基础,更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防范人为数据造假,环保部设置了数据“一点多发”、远程监控、定期开展飞行检查、交叉检查等多层关卡,还出台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对各类环保数据作假行为划定“红线”。
然而,仍然有人为了追求政绩而弄虚作假。这不仅影响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更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涉案人员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摆正心态,要知道环保工作是一项需要脚踏实地、长期坚持的工作,不能妄图“一口吃个胖子”,更不能靠弄虚作假获得成绩。
这次石家庄市五七路街道办事处为提高本区域空气质量指数,不惜雇保安在学府路附近对过往大货车进行拦截,这不禁让人担心全国那么多的空气监测站中还会存在多少造假现象。因而,环境监测与督察权责分立就很有必要。不管是环保部门设立专职人员负责空气质量数据的监测,还是将业务交给市场,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或公益组织负责,都应该避免监测与督察两个机构之间利益的勾结。同时,要在政府部门的专业督察之余,鼓励普通公民积极行使自身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观摩空气取样、监测过程和对监测结果提出合理质疑等,促进监测过程透明化,增强监测结果公信力。
这件事情的处理,除了对弄虚作假者严惩不贷之外,还应该以此为戒,促使环保工作者摆正心态,促进空气监测过程透明化,鼓励普通公民参与监测督察,让老百姓用心里的尺子量出环保部门的工作业绩和作风,使监测结果被“保护”的现象不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