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严检查风暴,万科、绿地、万达等大型房企纷纷现身违规名单。记者获悉,四季度以来在房地产市场遭遇集中调控的同时,房企迎来近年最严检查整顿。检查内容包括销售误导、炒作、捂盘惜售、暗中加价、捆绑搭售等违规行为,轻则公开通报、处罚,列入各地失信黑名单,重则追究刑事责任。(11月4日《经济参考报》)
近几个月来,尤其是国庆节以来,全国各地的房企秩序整治掀起了一轮高潮,不但对商品房销售中存在捂盘惜售、哄抬房价、捆绑销售等行为的开发商进行了严查严处,也对参与其中的房产中介和工作人员、媒体及记者等进行处理;不但对直接的房市资金等进行监管,也对与其有关的其他渠道进行监管和处理;不但对与楼市价格和秩序有密切关系的住建、物价、工商等部门出手,边缘的证监、公安等部门也开始行动起来,可谓多管齐下、多方出手、全方位合力监管,的确是史所未有的“最严房企检查风暴”。
而且就效果看,这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最严房企检查风暴”下,不少城市房价应声滞涨、下跌,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明显跌幅,楼市经营秩序出现有效好转,令人感到欣慰。问题是,这样的“风暴”能持续多久,对国内楼市等秩序维持,或者对消费者的利好能有多大、能持续多久?就现实和过往经验看,这无疑令人有些担忧。
比如对商品房没有销售许可证,不得以各种名义提前进行预售、订购、认筹等进行变相销售的禁止性规定,早已有之,可为什么时至今日这种销售现象仍可谓普遍,以至于一查一个准?原因固然众多,但不可忽视的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主管部门,相关地方的住建等部门没有对此长期有效地监管,以至于遵不遵守这样的相关规定,在开发商的具体经营管理中,并不那么重要,甚至可有可无。
比如说有关遏止商品房销售价格乱象的规定——《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早在2011年3月就已出台,而且针对当时房价疯涨的形势,价格等部门也据此进行了严厉的执法整治行为,掀起了一轮全国性的房地产市场明码标价不规范整治“风暴”。又比如2013年初,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通报了8家违反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的房地产企业,累计处以1000多万元的罚款。
这些严查严处,对当时楼市价格的稳定发挥了作用。但遗憾的是,随后这一政策却很少被严厉执行,不能起到应有的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作用。以至于前不久,新华网发文质疑,此轮房价疯涨,与我们此前的房市规范政策,如《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等不被有效执行和监管失声,不无关系。
再比如,关于楼市的一些金融政策,在国家明确对房地产企业限制的情况下,一些金融机构出于一己之利,不按国家规定,随意为房地产注入资金。明显的例子是,去年以来,国家通过降准等,希望金融机构能为实体经济等注入更多资金支持,但据统计,在去年新增的银行贷款中,明面上进入房地产行业就占到3成,令人遗憾。
需要说明的,关于楼市控制和维护的这些政策,往往在房价疯涨、舆论呼吁、国家关注时,执法、执行得相对较好,但一旦房价稍微稳定、舆论关注度降低时,却就是松懈和弱监督甚至不监督之时,使得一些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和严厉监督检查,很大程度上沦为一阵风,也使得此前的严厉监管效果几乎化为乌有,前功尽弃。但众所周知的是,房地产市场秩序的真正有效维护,往往需要的是综合发力久久为功。
这就让人不得不担忧的是,在其他条件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此轮的“最严房企检查风暴”是在此轮房价疯长、舆论极度关注、国家严肃施压的情况下出现,它会不会随着房价和房市等稳定与稍稍好转后,再次削弱,再次陷入楼市严厉监管一阵风的窠臼?这才是有关方面需要重点关注、重点考虑,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的问题。(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余明辉)
新闻细读>>>楼市掀最严房企检查风暴 万达、万科等榜上有名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