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首都市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截图
近日,北京市将加强小区垃圾分类情况的评比和考核,对垃圾混装混运问题“零容忍”。并在朝阳、海淀、房山、延庆等4区推出一批试点,探索“不分类、不收集”惩戒等模式,促进居民源头分类。
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有垃圾处理设施26座,总设计日处理量为1.21万吨,而北京常住人口总数达1700多万,生活垃圾产量为669万吨,日产量为1.83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生活垃圾,这些卡车连成一串,长达47.8千米,能够整整排满三环路一圈。
目前,北京常住人口总数达2170.5万,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攀升,垃圾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转,垃圾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尽快采取多项措施,减少垃圾产生量的任务迫在眉睫。其中,垃圾分类是垃圾减量的有效措施,也是每个公民愿意参与的。
此次,北京的“零容忍”和惩戒等模式对于习惯了以往垃圾处理方式的市民来说,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其实不然,只有将这种“洁癖”精神坚持到底,垃圾分类才会真正惠及每一个人,我们才能摆脱垃圾围城的困扰。
垃圾分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马虎。以垃圾运输为例,如果居民在源头上将垃圾分类,而环卫工人却将分好的垃圾混合运输,那么之前的努力等于白白浪费。因此,必须对垃圾混装混运“零容忍”。
然而,垃圾分类成功的源头还在于每一个居民的全力配合。日本横滨市市政府专门印刷了多达518项条款的27页小册子指导市民如何把垃圾正确分类,例如口红属于可燃物,但是用完后的口红管则属于小金属物。小学生喝完牛奶,必须把牛奶盒的纸盒剪开,洗干净叠好,再将盒子、瓶盖、吸管分别丢入不同的回收箱。
只有像这样,每个人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垃圾分类的第一步才能走好。惩戒模式是我们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在“洁癖”的道路上我们可以走得更远。
《中国环境年鉴》核算北京市2012年生活垃圾处置成本为151.2元/吨。其实,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我们参与垃圾分类,减少垃圾处理成本,改写垃圾的命运,改变我们的生活。(千龙网评论员 李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