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是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尽管属于“舶来节”,但有不少人发现,如今这个“洋鬼节”正和圣诞节、情人节一样,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节日气氛也越来越浓。在广州很多幼儿园和教育培训机构,都组织了万圣节的主题活动。为什么一个西方节日如此受国人青睐?我们的孩子该过万圣节吗?(《南方日报》 11月1日)
万圣节风行幼儿园值得重视,但也有客观原因。首先除了春节之外,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已将传统节日清明、端午和中秋节也一并列为法定节假日。所以这些节日时,多数学校都会放假,学生们一般要和家人一起度过。而西方这些节日却不在此列,在校园中有集体过节的客观条件。不过对于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过洋节倒也是个好办法。
和西方节日相比较,我们的传统节日厚重有余,而活泼不足,更缺少使青少年快乐参与的有效方式。例如,复活节可以做彩蛋相互赠送,万圣节做南瓜灯扮鬼吓人,圣诞节一起打扮圣诞树团聚共享等,除去节日的背景意义,对于青少年尤其儿童来说,这都是很好的手工制作训练,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娱乐性。至于情人节等浪漫色彩浓厚的节日,参与性就更不必说了。
洋节日不是洪水猛兽,一定程度的流行风靡不必太担心。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深入,西风东渐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对促进我国节日制度演变,洋节日功不可没。例如现在的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无一不是舶来品,但我们现在已经认为这是对一些特殊群体关爱呵护的体现,很有人文关怀价值,而对这种节日我们早已习惯成自然了。
促进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恢复,洋节日冲击有助推作用。2008年之前,清明、端午、中秋三大节并不是法定节假日,正因为受到了洋节日的巨大冲击,使我们开始重视和反思,并很快将其确定为法定节假日。当时来看,短短三天由千里之外返乡清明祭祖或中秋团聚还很紧张,那么随着近年来高铁迅猛发展,已使回家过节变得轻松可行。法定节假日的确立,起码确立了价值导向,即国家鼓励公民回家过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和洋节日交流融合,使生活更丰富多彩,也促进了中西文化融合。例如,西方情人节风靡之前,中国本土的七夕“情人节”几乎无人重视。和消费西方情人节的青年人主体相比,七夕节以其更含蓄浪漫的特点,正赢得更多年龄阶层人群的青睐,现在已能和西方情人节分庭抗礼,有时还更胜一筹。随着国力提升和文化影响的增大,也有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过春节、端午节等我国的传统节日。既然外国人可以过中国节,那么我们过过洋节调剂生活又有何不可?
幼儿园大过洋节日,要妥善引导避免“过火”。即使幼儿园不过这些洋节日,洋节日也必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影响,一味封堵或鸵鸟思维其实不必要。对于部分学校尤其幼儿园中“洋节日”任务过重氛围太浓,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一个都不能少”,管理部门也要积极引导。总的来说,过洋节宜“适度而为”,太过隆重或逢节必过亦不可取,不应因此而淡化对传统节日及民族文化的熏陶和传承。
同时,无论过什么节,校园中都应是文明快乐安全第一。如果受社会上过度的商业炒作影响,搞得群魔乱舞乌烟瘴气,甚至因此影响身心发展,那也是不行的,是必须规范的。在文化交流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大门洞开全盘接收,这样才是理性的态度和有益的交流。事实上,对节日过度营销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即使节日起源地的西方,也未必是被放任或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