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医疗资源不匹配,使大城市“生育虚胖”

2016-10-31 16:3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全面两孩政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被明确。一年过去,记者调查政策在各地的落地情况时发现,政策实施与预判基本吻合,大城市生育意愿强于小城镇。(10月31日《京华日报》)

这篇报道认为,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后,两孩生育意愿逐步释放,不少公立医院产科孕妇建档一号难求。其佐证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大厅张贴的通知显示,预产期为明年6月10日前的产科建档挂号均已没有名额;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门诊建档孕妇数量显示,预产期10月份的有1300个,11月有1400个,均超过2015年全年单月最高峰1025个。

笔者相信这些数据是真实的,但据此得出“大城市生育意愿强于小城镇”的结论,就有牵强之嫌了。因为,大城市人口密度大,孕妇数量自然就多,加之医疗资源短缺,出现在产科挂不上号的孕妇自然不足为奇。

这些待产的孕妇中,生二孩的占多大比例,报道中语焉不详。据此得出“两孩生育意愿逐步释放”的结论,就成了主观臆测。如果不考虑区域内人口总量的因素,仅凭上述数据,很难得出“大城市生育意愿强于小城镇”的结论。

事实上,对于大城市来说,生育政策的作用几乎消失,更大的是人均GDP与人力资本增加抑制了人们的生育愿望。最直观的表现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照顾、教育等成本飞速上升,人们感叹生不起、养不起的同时,还会去积极生育吗?

现在的80后、90后本身很多已经是独生子女,原就不在生育二孩限制之中。但是,他们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生育欲望并不高,正如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所言,全面放开受益的是非独群体。

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夫妻,更多的是70后,相比80后、90后而言,他们再生育意愿是高一些。但是,生育意愿要变为生育行为,最终生下孩子,并非单凭主观愿望所能实现。由于70后已经接近育龄晚期,高龄女性受孕几率下降,很多生育意愿并不能成为现实。

可见,“大城市生育意愿强于小城镇”的判断,有几分真实性,但不能把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效应,贴上生育意愿强的标签。大城市一直是打工族、大学生们的首选地。人口急剧膨胀的背后,是公共服务资源的相对滞后。人口多,要生孩子的自然就多。问题很简单,不能从医疗资源的缺口中,推理出来一个“大城市生育意愿强于小城镇”的结论。

在这篇报道中,华中科技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石人炳教授说,不少地区孕妇建档难、儿科急诊难、孕产风险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尤其在大城市公立医院,产床、医生等配套亟须加快扩容。显而易见,是医疗资源不匹配,才被误读为“生育虚胖”。

报道披露,自去年底以来,广州市有5家医院因医生离职等因素,停止儿科夜间急诊。儿科限制挂号数量、暂停急诊,甚至儿科暂时停诊等情况,在上海、南京等地也已出现。目前,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儿科、妇产科入职人数赶不上流失人数,这样的困境将越来越严重。医疗资源的相对不足,并不能提升大城市的生育意愿。(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全林)

新闻细读:“全面两孩”放开一年大城市生育意愿强于小城镇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张全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