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留学生群体,一回国便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一边是国内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不断刷新着“最难就业季”的峰值;一边是受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就业岗位需求逐渐下滑,使得越来越多留学生加入“慢就业族”。而这一现象,在海归群体中更为常见。(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海归”,曾是高水平、高薪酬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海归潮”的出现,海归的素质出现分化,其待遇与预期也形成明显落差。一方面,海归回国,可以为国内人才市场注入新鲜活力,可另一方面,当这些海归们也加入“慢就业”的行列时,就令原先的“精英化”就业变得越发“大众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大了国内就业人员的阶层分化。但总体说来,海归“慢就业”,既是一种从容,也是无奈。
说他们从容的原因在于,这一群体本身并不缺乏智慧和能力,相反,他们可能是处于就业“金字塔”顶端的人士,他们能够选择从容应对就业压力,关键原因就在于对自身实力的底气,可问题是,这种底气,有时也会被放大成一种傲气。因为,相比于普通大学毕业生来说,“海归”群体的心高气傲可能更要严重得多,如果在国内没有对等的薪酬待遇,那么他们很容易选择放弃甚至根本不考虑。
长此以往,这样的群体观念便越发的根深蒂固。在他们看来,可能自己属于“文化精英”阶层,理应享受“精英待遇”。然而,理想和现实有时却不那么配套,满怀预期和憧憬,现实中却遭遇就业难,成为不少海归人员的共同遭遇。出现这样的现状并不奇怪,正如“物以稀为贵”一样,当海归人数激增,国内企业的选择机会也就会更多,相应的,海归们的选择机会却减少了,这又引申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高额留学投入和实际薪酬的落差,其实是不对等的。
这是海归们不得不从容的原因,当然也是一种无奈,因为,实力不够强,关系也不够硬,所以只能等。目前国内的就业环境,对这一群体还没有做好完全接纳的准备,虽然我们总是在提倡“留住海归”,但是诸多现实就业环境的阻碍,让我们这种口号变得越发不切实际。可以说,在教育、户籍、医疗等制度方面的差异,是让海归们不得不“待业在家”的主要原因,至于他们自己主观层面的“眼高手低”,那毕竟是少数个例,还不足以影响整个就业市场有序运行。
从这一点上来说,当务之急,应该思考的不是海归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而是我们能够拿什么留住他们?一方面,确实需要海归群体转化自身就业意识,做好职业规划,在出国之前,就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或者专业研究方向,躬身实践,积累职场经验,在回国后,根据自己实际能力和所学专业,系统化的研究国内相关领域就业形势及就业信息。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的就业主管部门或者一些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引导这些群体“适当就业”“充分就业”,兼顾社会结构、社会分层、资源配置和组织机制等多方软、硬设施的联动关系。
总而言之,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已经让很多“海归”群体不得不加入“慢就业”大军的行列,但这种现象,本身是在扩大“最难就业季”的趋势,对整体就业发展不利。基于此,“软硬兼施”才能“对症下药”,提升海归的能力与企业需求对接的概率,可能只有这样,“海归”问题才会慢慢得到化解。(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