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镀金的学历只是洋气点的遮羞布

2016-10-28 15:0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回国几个月,投了几十份简历,石沉大海。24岁的留英硕士张佳玲掰着手指数了数,苦笑道:“参加了4次面试和2次笔试,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更多的时间是在等待中度过的。在不断刷新邮箱和生怕错过每一个陌生来电的期待中,她感到,花了1年多时间,搭进几十万元,好不容易给自己的学历镶上的金边,正在一天天被现实剥去光环(10月28日 《中国青年报》)。

海归变“海带”甚至变成“海囚”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今日的海归早已经不能同清末民初、改革开放初期时代的留学生同日而语,今日的海归更没有那些时代留学生们的慷慨志向,留学生的数量更是远超那个时代,大浪淘沙、泥沙俱下。

从报道当中就能看出,当下选择出国留学的动机基本以“逃避就业、学历镀金”为主,真正因为热爱学习、醉心研究选择留学的少之又少。这些“逃避就业、学历镀金”的留学生基本都是不善学者,其在国内就读的本科院校非常普通甚至比较差,同时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比较低,毕业之后几乎难以找到相对体面的工作,但是他们内心认为自己好歹是大学生,工作不能将就必须要体面,职场毕竟属于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之下,轻松高薪有前途的体面工作总是给有能力的人准备。

不善学者不愿意本科毕业之后凑合着就业,而考取名牌院校的研究生又缺乏学习能力,门槛较低的出国留学无疑是最佳避风港,暂时缓冲下矛盾、回避下现实。

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读研究生,最终都要面临就业问题,然而现实却是不善学者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体面工作的要求,市场经济下的体面职位永远选择能者,劳动者必须能够为雇佣者创造价值,雇佣者才会雇佣。无论你是海归还是博士毕业,如果不能为老板创造价值都是“然并卵”,没有几个老板会傻到为毫无含金量的学历买单。毋庸置疑,这是永恒的劳动市场规律。

镀金是一门工艺,指在器物的表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金子,不善学者所谓的留学镀金,其实就是为自身综合能力的缺陷找块洋气点的遮羞布,这块洋气遮羞布赋予的择业勇气根本经不起风雨,眼高手低者很快就会在竞争中败下阵。

无论你是海归还是博士都应该学会“先就业再择业”,俯下身子从实际工作中摸索经验、提升能力,自动放弃“不学习、不努力、不谦虚”还能体面就业的幻想。笔者认为学历应该是努力学习、提升能力的副产品,应是锦上之花,而不能本末倒置,打着“努力学习、提升能力”旗号去谋取学历粉饰自我。当能力与学历极不匹配时,学历甚至会沦为一个笑话,还会成为不善学者抱怨社会不公平的荒唐借口。(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刘勋)

新闻细读:留学一年,月薪缩水7000元。海归变“海带” 都在等什么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刘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