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又好用的廉价药正逐渐从医院和药店淡出。在北京的一家大医院, 0.51元一支的红霉素眼药膏、0.57元一支的红霉素软膏无货,0.92元一支的维生素K注射液也马上断档。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本来就已稀少的廉价药正在从一些医院药品目录中销声匿迹。更令人吃惊的是,很多在各大医院都难觅踪影的廉价救命药、孤儿药,却在黑市上被黄牛高价兜售。(10月24日 《中国青年报》)
网络检索可以轻松地找到近年来各地出现的廉价药短缺和在黑市上被天价炒作的新闻。某网站开展的一项关于短缺廉价药的在线调查显示,有77%的临床医生曾遇到过廉价药品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廉价药在药店、医院买不到;另一方面,在药品黑市上却以几百、数千倍的价格被黄牛炒作大肆倒卖,这个顽症的主要病因在那里呢?
首先,不可否认,医院、药店内廉价药紧缺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所有的廉价药都被流送到了黑市,而最关键的还是药企生产量减少、经营者利润少不愿经营等因素所导致。在原料、人工等成本上升、利益不高甚至赔本的状况下,低价药生产企业压缩生产量,把大量的产能放在高利润的产品上,甚至是有些根本就不生产低价药,才是市场难觅低价药的直接原因。
再者,根据正常的药品供应渠道,低价药经过层层招投标和分销商的利润分成,低利润的现状也让终端销售者不愿销售。说到底,廉价药的奇缺是经济利润下的产物。
而廉价药在黑市上被黄牛炒作,也是市场需求滋生的“怪像”。没有买卖,就没有市场。就是因为廉价药的生产量锐减、经销商不愿经销,而患者又必须要使用,所以才让一些黄牛为了利润,进行非法、不道德的黑市交易,破坏市场供应秩序,给百姓带来损失。
廉价药的供应紧缺和黑市交易的乱象,非一日之现象,而解决此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在顶层设计等方面积极寻求治理上的突破,并且已经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廉价药有其使用市场,放开和取消廉价药供应都不现实。作为一家中药生产企业的员工,笔者认为做好廉价药市场供应,还须要落实好相关政策,精准发力,实施“三专”妙方。
首先,廉价药品目录要“专”。有关部门要对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品进行充分的论证,确保药效好、价格低、百姓普遍接受的传统老字号药品登记造册在案,并不断完善廉价药品目录,确保廉价药品目录全面,有效。
其次,廉价药生产企业要“专”。 让百姓用上廉价药,政府就得要想办法让企业愿意生产这些廉价药产品,要从政策上做调整,让生产企业有利可图。在确定好廉价药品种的基础上,要选好生产企业,进行低价药品种的定点生产。然后从国家财政上进行资金补贴,对生产廉价药产品的企业进行定点定量扶持,以此让生产企业有利润可赚,能够开组马力进行生产。
最后,廉价药销售渠道要“专”。在做好廉价药生产质量监督,确保廉价药品质的基础上,建立廉价药供应专用渠道,实施一站式进入市场,杜绝药品层层转销、销售招投标现象,严厉打击医院、经销商非法倒卖廉价药行为,从而保证低价、足量满足市场需求。
变则通。只有国家从顶层进行设计,主管部门改变管理思路,药企生产低价药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廉价药的销售市场得到顺畅,百姓的用药市场才能得以保全。(千龙网写评论特约评论员 胡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