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伊反恐:“末日之城”与“末日之战”

2016-10-22 10:07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叙伊反恐:“末日之城”与“末日之战”

10月17日凌晨,身着军装的伊拉克总理阿巴迪通过电视宣布,解放第二大城市摩苏尔的战役正式拉开帷幕,这标志着收复伊拉克境内最后一个陷落城市的攻势已经打响。头一天,叙利亚北部具有象征意义的小城达比格也告解放。这接踵而至的两个事件从时间和空间上遥相呼应,象征着盘踞中东腹地的“伊斯兰国”武装正面临“末日之战”,国际反恐战争有望呈现新局面。

从军事和地理意义上说,达比格城不值一提,然而,它是“伊斯兰国”武装极端分子的精神堡垒和灵魂寄托。该组织流行于网络的电子杂志即以《达比格》命名,并因其时尚、酷炫风格受到各国狂热分子的追捧,成为“伊斯兰国”传播意识形态和招募兵员的金字招牌。按某种伊斯兰教法预言,达比格将是穆斯林与异教徒在“世界末日”的决战之地,因而被极端宗教分子赋予特殊含义。

但是,倒行逆施并滥杀无辜的“伊斯兰国”武装不仅劫持和玷污伊斯兰教之名,而且遭到伊斯兰世界广泛唾弃,成为人神共愤的世界公敌和文明公害。大约2000名土耳其支持的叙利亚反对派力量攻入达比格后,“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只做轻微抵抗便弃城逃亡。克复被称作“末日之城”的达比格,无疑敲响所谓“伊斯兰国”政权的丧钟。这场小胜也必然对这股肆虐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恐怖势力构成致命的内在打击,无论曾多么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蛊惑力的《达比格》都将成为一纸谎言和历史笑柄。

2013年“伊斯兰国”武装利用伊拉克和叙利亚内乱打通边界,建立所谓“伊斯兰国”的非法割据政权,直接挑战现代民族国家边界、主权和领土完整,颠覆现代文明秩序和共同价值体系,践踏人道主义底线,虽然盛极一时,但也早已自掘坟墓,走上不归之路。几年来,国际反恐阵营已收复近半数“伊斯兰国”武装控制地区,其集团作战能力、资金和资源支持以及士气等多方面都蒙受致命打击。达比格城的陷落,预示着叙利亚仅剩代尔祖尔和拉卡等一两个城市尚在“伊斯兰国”武装手中,收复恐怖主义最后堡垒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中东国际反恐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摩苏尔之战对整个战局具有决定性作用。两年多来,近200万伊拉克各部族平民匍匐在“伊斯兰国”的野蛮控制之下,自由被剥夺,财产遭劫掠,生命安全缺乏基本保障,一个现代国家的第二大城市及其民众承受着中世纪式的黑暗和压迫,这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污点和耻辱。收复摩苏尔有望彻底结束“伊斯兰国”武装在伊拉克的规模化统治,并切断伊叙边界,压缩叙利亚东部的恐怖武装空间,为最后拿下代尔祖尔和拉卡,彻底结束其“政权化”存在奠定基础。

摩苏尔之战无疑十分艰难,如何消灭垂死挣扎并以自杀式方式进行巷战的“伊斯兰国”武装,本身是个非常现实而不容乐观的战术难题;如何避免大量被当做人肉盾牌的平民免于玉石俱焚,是比战术实施更棘手的道义难题。此外,谁将控制解放后的摩苏尔,更是超越上述难题的地缘政治算计,甚至是阻碍战役迟迟不能打响的关键所在。所幸的是,国际反恐力量暂时搁置分歧,超越私利,特别是伊拉克与土耳其达成妥协共同对敌,美国加大投入兵力已达5000余人,大约19个国家数万军人协同参与的摩苏尔决战姗姗来迟。

一如叙利亚的阿勒颇迟迟不能实现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之间的停火,进而导致对代尔祖尔和拉卡的决战迟滞至今,着眼于未来权力和势力范围争夺的内部、地区和国际博弈始终是对反恐事业釜底抽薪的命门所在。摩苏尔之战大幕开启,但战局走向依然不能过早断言,过去数年的反恐扯皮表明,反恐往往被当做地缘政治的遮羞布,摩苏尔之战也将检验谁真心反恐,谁挂羊头卖狗肉。

俄罗斯一名专家日前放风称,对于摩苏尔的大约5000名“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美国主导的反恐联盟不是要聚而歼之,也不是围三缺一欲擒故纵,而是打算“祸水西引”,开辟通道允许其进入叙利亚东部的代尔祖尔,扮演消耗叙利亚政府军和俄罗斯资源的生力军。该专家甚至言之凿凿地说,沙特情报部门主管亲自穿针引线促成这一密谋并进行担保。但愿这只是阴谋论或烟幕弹,是俄美舆论战的一个片段,是双方持续彼此抹黑环节中的离奇预想。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马晓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