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背后的付出

2016-10-21 13:4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后,10月19日6时32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先后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两名航天员在轨道舱脱下舱内压力服,换上蓝色工作服。完成各项准备后,景海鹏成功开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验舱舱门。随后,他们以漂浮姿态依次进入天宫二号实验舱。他们将在舱内按计划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神州十一号已经进入太空,但航天员背后的艰辛与努力却少有人知。众所周知,航天员的选拔十分严格,但他们的日常训练更加严酷。当飞行任务临近时,模拟器是航天员们待得最久的地方,他们后期的训练几乎都在这儿进行,通过模拟各种故障,把他们的胆子练大,让他们在模拟器中克服在航天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模拟器虽然全面呈现了航天员在太空中可见、可听、可操作的场景,但有一点无法模拟——失重,而这也正是太空环境对人体最严酷的考验之一。因此为航天员设计的经典的模拟失重状态的方法是通过水槽。训练时,航天员们穿上水下训练航天服进入一个深数米的巨大水槽,然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加装铅块,达到既不上浮、也不下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操作时的感觉与失重情况下类似。他们在水槽中的训练时间的比例为1:10,也就是说,航天员在天上待1小时,就要相应地在水槽中训练10个小时。

失重状态下,人体容易发生骨丢失,从而导致骨质疏松。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曲丽娜说,在太空,人体一个月的骨丢失量可达1%~2%,这相当于绝经后妇女一年的骨丢失量。航天员从天上返回后,会表现为立位耐力降低,即站不住、易疲劳。此外,还可能会产生体液代谢紊乱、心血管调节失调等状况,这些都需要采取措施对航天员的身体进行精心调理。因此航天人不仅要面临身体上的劳累,精神和身心也要面临巨大的挑战。

我们的航天人是伟大的,淡泊名利、默默奉献,是一种以苦为乐、不计名利、甘为人梯、忘我奉献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甘于为航天事业贡献智慧、心血和力量的博大胸怀。正是依靠广大航天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淡泊名利、默默奉献,才铸就了中华民族征服太空的一座座里程碑。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刘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