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需要“三种精神”

2016-10-19 09:4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结合工作经验和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做好基层工作,基层干部需要具备“三种精神”,即钉钉子精神、学习精神和担当精神。

一是坚持钉钉子精神。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了“钉钉子”这一比喻,强调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他说,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不说空洞的口号,不做表面文章,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实际上我们很多工作都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去决策、去改革,咬紧牙关,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闯劲。

二是坚持学习精神。同过去相比,我们今天学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这是由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新时期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把高度的责任感转化为加强学习的紧迫感,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专业化能力,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按制度办事的能力。

比如,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比以往要求更严、标准更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才能正确指导村级换届工作,确保选举圆满成功;新的棚户区改造拆迁政策较之以往进行了大胆改革,我们要加快转变,学清弄懂,才能有效驾驭新的拆迁工作。

三是坚持担当精神。清代的金缨在《格言联璧》中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勇于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有没有担当,体现出一名党员的胸怀、气度和格局,决定着其职责的履行、作用的发挥、贡献的大小。

然而时下,在我们基层干部队伍里,还有个别的干部缺乏敢于担当的精神,凡遇难事,要么敷衍塞责,找理由、摆困难,绕道迂回;要么退避三舍,找借口、寻依据,相互推诿。基层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成绩是干出来的,突破是拼出来的。

“十三五”时期,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引导下,我们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更多困难挑战,我们的干部必须要坚持“三严三实”,提升境界标杆,增强担当意识,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挑战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不避事、不怕事,不和稀泥、不装聋作哑,不偷懒耍滑、不推诿扯皮,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共产党人的高贵品格和素质,才能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也才能赢得基层群众的信任和尊敬。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王福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