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互动”夯实文明出行基石

2016-10-12 17:2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国庆假期,武汉铁路局在管内武昌、汉口等12个铁路客运大站同时启动“万名旅客文明乘车承诺签名”活动,吸引许多出行旅客参与。(10月9日人民日报)

文明乘车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今在媒体再次显现,足以说明我们广大民众文明乘车出行的影响力。而武汉铁路局能够在“十一”客流高峰期启动“万名旅客文明乘车承诺签名”活动,吸引了许多旅客的积极参与,无疑是与广大旅客进行了一场文明乘车出行的“良性互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旅客张女士在武汉火车站横幅上郑重写下自己名字时所说:“签名这种形式很好,既是对自己的一个约束,也能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其实,铁路部门在倡导旅客文明乘车出行的“良性互动”方面始终没有停止过。印象深刻的一次是2012年,全国铁道团委联合新华网在新华微博上开展的一次铁路乘车不文明行为网络评议活动,其中随地吐痰、在候车室(车厢)内乱丢垃圾、如厕完毕不冲水3项破坏站车公共环境卫生的不文明行为分别以46%、44%、42%的得票率“名列前茅”,可见人们对不文明乘车行为的熟知度,以及对个别旅客那些习以为常的惯性陋习的谴责。

不矜细行,终毁大德。一个人的文明行为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素养,彰显的确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我们乘车出行,首先要从自身做起,随时将垃圾放进垃圾袋、投进垃圾箱,在车厢这个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等等。当然,旅客文明乘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既要有相应的制度跟进,严格落实、健全各种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不文明违法行为,对屡教不改的要加大处罚、惩处力度,同时还要从广大民众公共意识教育、公德教育抓起,积极引入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社会评价,构建舆论监督、道德约束等机制,形成“人人有道德、人人守公德”的社会氛围。

实践证明,铁路部门与广大旅客之间开展的文明乘车出行的“良性互动”,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举措,旅客在签名过程中公开自己的承诺,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而这种公众监督、自我监督的方式,将与文明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等,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巨大良性循环效应,进一步夯实我们文明出行的基石。笔者深信,如果有更多的社会团体、公司企业能够和消费者一起“互动”起来,一定会有更多文明行为在社会各层面蔚然成风。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陈双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