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拯救廉价药还须对症下药

2016-10-09 10:3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盒仅售7.8元,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在很多家医院难觅踪影,而“黑市”上却卖到4000元。对于廉价药荒,虽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过一些措施,但由于落实不到位,如同“开了方子,没下药”,导致廉价药荒一再上演。(10月8日《北京青年报》)

廉价药的充足供应是确保老百姓病有所医、能够吃得起药的关键。2014年4月,为拯救廉价药、缓解廉价药荒的现状,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方式,在控制日均使用费用的前提下,放开最高零售限价,鼓励低价药品生产供应。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规定自同年6月1日起,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取消原政府制定的药品价格。两次药品价格改革,无一例外地都将适当提高廉价药的价格作为首选,期盼以有利可图的改革导向,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确保廉价药在市场上的充足供应。

然而,这些惠及普通百姓的廉价药价格管理改革,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陷入“一放就乱”的怪圈。这边厢,高价药在市场上大行其道;那边厢,便宜实惠的廉价药紧缺,甚至销声匿迹。究其原因,利润过低固然是企业不愿赔本赚吆喝的直接动因,但深层次原因还在于“以药养医”的制度使然。当前,医院遇病开贵药已是公开的潜规则。面对高价药的巨额利润,不少医院,基本上对廉价药弃置不用。这对本来利润空间就狭小的廉价药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廉价药的供应严重短缺,既暴露出当前药价管理的诸多“短板”,又暴露出医院与药品之间利益链条尚未斩断的制度漏洞。显然,改善廉价药的生存状态,保障其在市场上的充足供应,不能仅凭一剂“强心针”,有关部门还须站在保证老百姓能够吃得起药的战略高度,“对症下药”地推进供给侧改革。

要切实推行药品动态定价制度,建立起严格的成本监测体系。目前,我国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尽管此举对降低药品价格、缓解看病贵有积极作用,但也会产生“伤及无辜”的双刃剑效果,加剧廉价药的生存困难。有鉴于此,必须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动态定价制度,合理确定药品成本价格,并对那些很难通过市场调节提升价格的廉价药,适当给予财政补贴,从而有效保障廉价药的合理成本和利润,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要充分运用调控手段,切实保障廉价药不因低价竞争而生存困难。生产廉价药,利润原本就很少,如果一味地以低价竞争为取舍导向,势必挫伤企业的积极性。囿于当前药品低价竞标采购机制的掣肘,不少企业往往采用低价、甚至是“赔本赚吆喝”的方式竞标。而在中标后,为了保障利润,多数企业又会通过减产或停产的方法,来弥补利润的亏空,最终导致廉价药越来越少,甚至踪迹难觅。这就要求政府要以“有形之手”,积极调控不正当的低价竞标行为,尽最大限度地防止廉价药因过度低价竞争而难以生存的不利局面。

要切实强化医疗体制改革,斩断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与药品之间的利益链条,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唯有如此多管齐下推进供给侧改革,才能标本兼治,让药品回归单纯的治病属性,从而有效根除廉价药“死而不活”的制度“藩篱”,确保廉价药在市场上的充足供应。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张智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