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补贴思维”不改变 市场路上跑不远

2016-09-30 14:5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去年5月,王斌以2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一辆黑色广汽本田轿车,成为一名全职网约车司机。他从月薪五六千元的快递员,一跃变成月入两三万的中产。但随着平台补贴和奖励的逐步减少,网约车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一些兼职司机纷纷退出。但对王斌这样的全职司机来说,租车的合同已经签了,押金也交了,反而骑虎难下。(9月30日《新京报》)

2015年是网约车平台战争白热化的一年。优步创始人、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曾公开说,滴滴每年要花40亿美元补贴司机。滴滴副总裁陶然则隔空反击,优步在2015年烧钱补贴20亿美元。不管多少,这样的烧钱,平台已经支撑不住了。因为这只是进入市场的营销手段,不是市场经营运行的常态。

可是,一些网约车司机把它当成了常态,这甚至导致了今年4月15日,有人在微信群里号召大家集体停运,让北京无滴滴优步。他们的诉求是“拒绝低价劳动力,反对高佣金抽成”。而且,为了打击不响应号召的司机,部分司机发起了极端的“扎针”行动——他们用滴滴或优步叫车,叫完取消,拉低出车司机的成单率;或者叫到车后,让单子挂着,拖延时间。这已经彻底偏离了公平交易的轨道。

网约车平台固然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是否对市场补贴是企业的自主权,企业自然要算性价比。当企业觉得不能再支撑下去的时候,自然会取消补贴,如果企业还是经营形势不乐观,企业甚至会转型。这都是市场经济的铁律。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朱巍认为,滴滴和优步资本大战带来的市场占有率是虚幻的,就像是在服用兴奋剂。“有一天不用了,他到底能跑多快,只能到时候来看一看”。这应该是给网约车司机们的及时提醒。

一些司机在网约车问题上的“补贴思维”,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很多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习惯了商家搞活动商品打折,甚至一些人满城转只买打折产品,这种畸形的消费观念,影响了正常的社会消费进程,甚至一些商家以打折的方式促销低劣产品,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市场经济玩的是公平交易,商家没有理由一直给消费者打折。商家永远都比消费者聪明,看起来这个产品打折了,可能另一种产品价格虚高了。某种花生油商家的广告宣传“少吃油,吃好油”,这个理念是对的。消费者因为商品有打折就过度消费,往往造成不少浪费,最后算算账,买的并不便宜。看看许多“剁手党”,哪个家里不是堆积了一些一直没用的抢购来的商品?

回到网约车司机,因为当初的高补贴,一些司机拼命接单,一位杭州的网约车司机,用8个月时间,赚了80万。像王斌,夜里本来已经困得不行,头靠在座椅上,一两分钟就能睡着。但一听到手机APP传来的接单提示音,“整个人立马就精神了”。有的司机两个月不换衣服不回家,一直在车上,最后在载客途中猝死。持续疲劳驾驶,存在极大隐患。据新华社报道,在2015年,深圳市网约车共发生交通违法75.6万宗,上报涉网约车交通事故共3653宗,疲劳驾驶、带病上岗、驾驶员载客途中猝死的情况都存在。

现在网约车司机成了“鸡肋”,但有的还在苦苦支撑。真的该改一改“补贴思维”了,要用真正的市场思维,看看眼前的路,为自己做一个正确的决定。(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丁慎毅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  作者:丁慎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