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三大运营商处获悉,此前传北京地区未实名手机用户10月15日将被停机,实际是分批执行,10月15日开始,最晚至10月31日截止。其实,多地已开始执行不实名就停机政策,中新网对此进行了梳理,大部分地区都是分批执行,如用户在规定时间内未实名,将面临被停机甚至销号的处理。(9月23日中国新闻网)
手机全面“实名制”,各地均有时间表,这值得肯定。然而,我最关心的是,手机全面“实名制”之后,骗子还会猖獗吗?
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电信诈骗发案达到59.9万起,同比上升32.5%,涉案金额达222亿元。在国内电信诈骗犯罪的重点地区,电信诈骗成行成市,呈现职业化、团伙化、产业化等特点。多地公安部门在发布诈骗预警时表示,170、171号段是电信诈骗“重灾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实名制”登记存在漏洞。因此,手机“实名制”被认为是治电信诈骗的“法宝”。不否认手机“实名制”的好处,比如有效防止通讯诈骗;有利于征信体系的完善,但这仅是手机“实名制”所带来的理想状态,实际效果呢?
有许多网友感觉,手机“实名制”之后,诈骗电话反而增多了,也没有遏制住垃圾短信。这是为什么?手机“实名制”不是从今天开始,但据记者调查发现,各种来路的“匿名卡”仍大行其道。在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临沂女孩”事件中,诈骗分子使用的171手机号就是一张实名认证的手机卡。
按照监管部门要求,消费者在购买手机卡时,需持本人身份证,运营商必须使用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核验用户本人的居民身份证件,并通过系统自动录入用户身份信息,在验证信息真实有效之后,方可办理业务。理论上而言,这一政策是完善的,如能得以严格实行,电信诈骗成本将会大幅提升,但遗憾的是,从“实名制”执行伊始,诈骗分子就轻松越过了这道防火墙。大多手机卡都实现了实名制,包括最初没有严格要求实名制的170、171号码。但是,被用来实施电信诈骗的“实名制”手机卡,跟诈骗分子本人的身份信息没有任何关系,对此,全面“实名制”之后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
手机全面“实名制”需要拷问的至少有两点:其一,“实名制”是否能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其二,“实名制”之后,公民隐私能否得到保障?
如何保障手机全面“实名制”的落实?这需要监管,更需要严惩。从监管角度来看,工信部要求运营商强制执行手机实名制,但对于执行好坏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从惩罚角度来看,许多实行实名制的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而我国立法缺位使利益各方职责不明,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监管部门也没有执法权,运营商半推半就的态度让实名制成了政府的“一厢情愿”。
“实名制”能否有效解决骚扰诈骗的问题,既需要政府或运营商的努力,更需要惩罚力度的增加,以及整个诚信机制的构建。“实名制”绝不是灵丹妙药,况且还存在不可弥补的“执行漏洞”。(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王军荣)
新闻细读>>>多地执行手机不实名停机令 北京最严10月底全部关停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