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苹果新机的发售,各地都传出争相抢购的新闻,在成都手机销售火爆的太升南路上,由于新“苹果”在初期发售量少,价格同样在水涨船高,最贵的一款iPhone7 plus甚至炒到24000元,足足是原价的两倍还要多。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购买苹果手机的人群里,学生占了3至4成,成购机主力军。(9月18日《华西都市报》)
几乎每一次苹果手机的更新,都会引发强烈的购买热潮,频现的“天价”苹果新机,似乎并没有改变“果粉们”一拥而上的局面,反而将这种热潮愈演愈烈。传统的分析观点认为,所谓的苹果手机带来的满足感,相比之下,更像是人们经常进入的非理性消费误区。然而,如今的iphone7 plus价格被炒到24000元,反映的不仅是这种潮流的负面影响,更深层次的,则是指向了一种异化的“逐美心理”。
由苹果手机更新换代引起的消费热潮,每一次都足够具有话题效应,但争议这种消费,无非都是停留在“理性消费”“遏制虚荣心”“节约”等层面,但越是有争议,就越是有市场,这就是目前苹果新机购买热潮的典型情况。
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的“第一个买到苹果新机的人”,每一次都会反复上演,即便被网友们骂得狗血淋头,也并没有避免这种现象的再次出现,反而是加重了人们的“逐富逐美”心理。虽然这几年消费者已经变得很理性了,但还是有部分“土豪”愿意花重金购买,而这样的群体中,多数还是由学生大军组成。
看待此事,应该抽离以往的理性消费思维。站在一个“果粉”的角度,会认为即便是花重金排长队,只要能够买到,就是值得的,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买不买iphone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买iphone的诉求是什么,知道了“果粉”们诉求,才知道这种诉求的表达方式是不是合理,并且这个合理的评判标准,是普世价值的标准还是仅自娱自乐?以这两个基准作为考量,就不会简单地认为购买苹果新机的人,是“人傻钱多”。
何况,大多数购买苹果新机的人,经济状况并没有那么可观,相反,卖肾、向家里要钱、不吃不喝买“苹果”的案例倒是屡见不鲜,他们为了什么?有人说是关乎虚荣与尊严以及价值投资,前者是常态的思维误区,后者则是一个新鲜的命题,但无论是关于尊严或者价值投资,其实都不是争相购买苹果手机的正当理由。
可以清晰地看到,将购买一部苹果手机当作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其实是很可悲的,然而相比于反复提及这种可悲的危害,还不如正视这背后的道德劣势,以及物质财富不平等导致的心态失衡。
且不说苹果手机流通经销渠道的利益分配是否均衡,仅是这样一部简单的通讯产品,它引起的价值观撕裂还少了吗?我们又有多少次,都在以所谓正确的方式,批判每一个争相购买的人的价值观?孰是孰非,可能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标准,但由物质财富所引起的不均等,更多的是内心的价值扭曲,而绝非苹果手机的原罪。很多人将拥有一部iphone手机作为“安慰剂”,正是这种心理满足的典型例证。
当然,这样的购买热潮本质上是不健康的,呼吁理性消费固不可少,可总是在消费层面浅尝辄止,那么类似“卖肾购机”“借钱买苹果手机”的例子还会层出不穷。其实,这是一种消费风气的误导,人们纷纷认为,消费比自己所在层级高一个档次的消费,这样的生活才充满赚钱动力和物质愉悦感。
过去,我也会批判购买争相苹果手机的人不理性,但现在,我更愿意站在一个“穷人”,一个“果粉”的角度看待这种现象。如果,一辈子有一样东西值得倾其所有,那也是挺美好的,东西可能没什么价值,最有价值的是回忆。(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