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中秋小长假最后一天,成都锦江区太升南路一手机店,市民廖先生打算兑现承诺,给孩子买新款苹果手机。但在听闻销售报价后,一家子只好放弃。此次苹果新机发售与以往相同,吸引大批“果粉”的关注。在成都手机销售火爆的太升南路上,由于新“苹果”在初期发售量少,价格同样在水涨船高,最贵的一款iPhone7 plus甚至炒到24000元,足足是原价的两倍还要多。(9月18日 华西都市报)
IPhone7缘何如此“吸睛”?随着IPhone新品发布会的落幕,iphone7正式亮相,吸引了大批“果粉”的青睐。随之而来的黄牛党利用首发的“时间差”,狠狠地开启“捞金”模式。不同颜色价格相去甚远。笔者看来,无论是iPhone6s的“玫瑰金”还是iPhone7的“亮黑”,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已不再是人们对颜色的喜欢,而是以“颜色”来凸显“新生代”。是对新、旧产品的区分,因此也造成了对新颜色的盲目追捧。这种盲目追捧的背后,更多的是虚荣攀比的畸形消费心理作祟。
官网“一机难求”,助长了黄牛党的嚣张气焰。新机官网发售量相对较少,黄牛党利用多种手段“抢”名额,或者差价收入,高价转出,获取高额利润。每年一出的“苹果”成为追求时尚的新模式,尽管“苹果”手机日渐大众化,但第一时间“入手”最新款,成为“土豪”们的谈资。商家的“饥饿营销”模式,并没有削弱消费者的购买热情,相反吊足了“果粉”的“胃口”。这种“不差钱”的消费行为将手机这一生活必需品演化成了“奢侈品”,不得不令人唏嘘。
“炒价”或是为推广宣传“摇旗呐喊”。实际看来,除了一些“土豪”愿意高价购买“亮黑版”之外,两万多的“苹果”鲜有人买,这种营销“泡沫”背后显现的是对“苹果”新机的另一种“宣传”。一路飙升的价格,难免引起群众的“围观”。然而这种“宣传”无疑是一种“炒作”,在“吓”住消费者的同时,也让消费者逐渐了解了新机特性,使一些理性消费者衡量商品价值,待价格稳定后保证销量稳定。
“天价”“神机”在炒作中被“妙笔生花”,暂且不谈“苹果”的功用多么强大,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还是一部通讯工具罢了,用价格来“吓人”,这样的“底气”真的“足”吗?
理性消费,打破“奇货可居”怪圈。黄牛党惯用的“囤积居奇”,牟了“小集体”之利,却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正常的市场流通。“果粉”、“发烧友”们“消瘦”的钱包能否唤回他们的消费理性,忽略商品实际价值的“符号消费”,在标榜“潮流”的同时,也凸显了为冲动“买单”的消费观。
理性消费,从“心理自信”开始。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是消费者陷入“债台高筑”漩涡的直接因素,靠“奢侈品”增强自信是极度“自卑”的体现。精神空虚只能将自我价值寄托在铺张炫耀上,生活的自信要靠“名牌”装扮,要知道“品质”生活并非“品牌”生活,理性消费,从“心理自信”开始,从点滴努力开始。(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