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丰台] 吟诗赏月欢中秋,卢沟晓月寄祝福

2016-09-16 14:2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中秋佳节,华灯初上,永定河畔,卢沟桥旁,卢沟晓月。圆月倒影,永定河中,波光粼粼,宛平城上,灯光璀璨。这里是素有燕京八大景之称的“卢沟晓月”,今年中秋节的夜晚,人们聚集在这儿美丽的夜景中,吟诗赏月,点灯寄情,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

八月十五中秋之夜,赏月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在北京最佳的赏月地就要数丰台的卢沟晓月了。9月15日晚一场名为“卢沟月·家国情”的中秋诗会,就在拥有浓厚历史气息的宛平城楼上举行。古色古香的宛平城楼,给人一种吟诗作赋的意境,在五颜六色的灯光舞美映衬之下,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给中秋夜增添一份别样的视觉享受。

9月15日,中秋节晚上,北京卢沟桥和宛平城亮起灯光,呈现出卢沟晓月的景色。

9月15日,中秋节晚上,北京卢沟桥和宛平城亮起灯光,呈现出卢沟晓月的景色。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陈剑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首书写月亮的《水调歌头》拉开了诗会的序幕。宛平城上登高望远,永定河上卢沟桥畔,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文人墨客迸发出创作灵感的地方,尤其是在中秋月圆之夜,中国人对月亮的情结达到高潮。听着专家大师们现场吟诵的《宛平怀古》、《我的思念是圆的》等经典诗词,气势磅礴,配上皓月当空之景,情景交融,仿佛把人们都带进古人诗歌的意境之中。

同时,卢沟桥在中华民族奋勇抗战的历史中也是一段刻苦铭心的记忆。在此举行的中秋诗会,也增添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勇敢顽强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当“七七事变”亲历者郑福来走上舞台,将月亮小灯放入中华传统的红色灯笼里,点亮写有姓氏的家灯,抒发了对国家、对家庭和平安康、幸福生活的期盼,把这种祝福传递出去。

点亮近百盏写有家训的灯笼,组成“百家姓灯阵”也是这场中秋诗会的重头戏。点亮家灯,传递祝福,体现了以姓氏、家训为代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现和传承,在此中秋之夜,向祖国各地、千家万户传递浓浓的中秋祝福。月圆中秋素有团圆之意,对于一些在北京生活工作的外地人,明月千里寄相思,家灯照耀传情愁,点燃一盏家灯,看着同一轮明月,抒发着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

今年的“卢沟寻古、祈福望月”中秋诗会等活动,也通过现代移动互联网络,面向全球华人实时直播。即便没有在宛平城和卢沟桥现场,广大网友通过千龙网微博、中青在线和北京时间等网络平台,也都能实时收看到精彩画面。此外在北京世贸天阶大屏,以及中汇、富力、来福士、王府井、丰联等城市广场大屏也都进行直播,游客们不仅能看到“超级月亮”的实时天文数据,还能评论发弹幕,边看边聊,寄托中秋情思和祝福。现代互动直播元素,也为中秋卢沟赏月增添了一抹亮丽。

1473991567767

9月15日晚19点30分,“超级月亮”在北京世贸天阶大屏幕上冉冉升起。图为世贸天阶的“超级月亮”慢直播画面。千龙网实习记者 陈健男摄

从古至今,人们寄托明月太多文化情感,也从未停止对太空和月球的研究。同样的月圆之景,文化上的感性思维代表着人们对家国的情感,科学上的理性思维代表着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中秋之夜恰逢“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即便文化和科学对月亮研究维度的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感性和理性上的追求,反而还能相互融合,让文学想象多一份天文道理,让太空探索多一份文学气息。(千龙网专职评论员 姜雪峰)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姜雪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