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健康的正常人,却总无病呻吟;没有医学背景,却总要对医生的问诊、检查百般挑剔。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有这样一群职业的“没病装病”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SP,中文译为标准化病人,也被俗称为医学模特。(9月12日 《华西都市报》)
我们想象中的模特,应该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是集美貌、身材、气质、长相等优质资源为一身的人,但这是狭义上的模特,广义上模特是具备某种特色,愿意展示自己的人。前几年,社会对美术学院招收的“裸体模特”也曾议论过很久,但从艺术的角度看,我们也能够理解这些职业的付出。
与艺术院校的人体模特一样,在医学院校也需要医学模特,即标准化病人,国外叫SP。这个职业是人类医学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上个世纪60年代从北美出现,90年代进入中国,但20多年间医学模特的发展在中国却十分艰难。
其实他们的工作就是“没病装病”,就像是医疗剧中的病人演员,但不同于拍电视剧,因为他们在真正地在接受治疗。剧本是真实病例,搭档和服务对象是还未上岗的医学院的学生。看似装病不难,但背后却十分辛苦,并且还有严格的准入门槛。
这些医学模特要真实面对这些学医学生们的“诊断”,学生们技术和手法还并不成熟。比如扮演胸闷时,要接受很多双医学生手的按压,假痛变真痛也是常有的事。有时候甚至要“真刀真枪”地使用设备,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位这样的医学模特,他说冰凉的听诊器触碰身体、测血压把胳膊压出印记已不足为奇了,有时还要接受打针,虽然只是葡萄糖等有益的营养液,但这样的疼痛也要承担。
作为医疗模特,他们不仅是学生们的“活教材”和“试验品”,更是“评估老师”。因为服务的对象都是还没当医生的学生,学生们的一些错误、毛病都要在事后指出来,并且观察这些学生的动作、表情等状态,给予医学生临床指导。据悉最近还增加了医闹处置的考验。
每个职业类别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医学模特是一个小类别职业,但却对医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医生是极其特殊的一种行业,直接关乎到人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这决定了医生不仅要求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娴熟的临床技巧。
理论基础需要学医的同学历经5年本科、2年硕士,必要时还要读几年博士来掌握,那么临床经验和技巧,就需要医学模特的助力,奉献自己的身体给医学生“诊断”,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过程,但往往却被社会所忽视,面临招不到人的窘境。因为没有医学模特,很多医学生直接到医院实习,接触真正病人时的手忙脚乱对病人和医院十分不利。
为解决医学模特的“招人”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比如媒体可以积极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重要的职业;相关机构也要增加对医学模特的经济报酬,吸引更多人加入;全社会也要对这些人给予理解,增加他们的存在感和社会价值等等。
医生讲究“望闻问切”,观气色,听声息,问症状,摸脉象,这些都需要患者的配合。但是遇到表达不清患者怎么办,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办……这些临床经验课本中是学不到的,而医学模特就为医学生创造这种虚拟的“真实环境”,增加他们的信息和技能,这样的职业真的很重要!(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玉梅)
新闻细读:医学模特入川24年 行业特殊“招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