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路过一所学校门口,发现很多学生手中都拿着鲜花,附近卖花的老板忙得不可开交,此时我才猛然意识到,教师节要到了。由于今年教师节正赶上周末,周五就成了学生们在校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最佳时机。但我发现手捧鲜花的不只是学生,还有一些大孩子,甚至是成年人,一问便知原来这些已经上大学或工作的人是专程来感谢中学时的恩师。我的脑海里不禁出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句子。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名言最近在媒体上经常出现,源于郭德纲和曹云金师徒之间矛盾的升级,但总觉得他们的折腾污蔑了这句名言。其实清代诗人罗振玉在《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中写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前,还写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意思是:学生侍奉老师应当像侍奉父亲一样恭敬,要学习老师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为人,还要学习老师说话的方式和技巧。
把师生关系升华到类似于有血缘关系亲人的程度,是因为老师会教导学生知识和道德,这是学生尊敬老师的前提,也应该是一名合格老师的标准。知识和道德,师者必须兼备,缺一不可。只有渊博的学识,没有高尚的道德,是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老师,更不能与父亲划等号。脱口秀名人王自健在微博中也说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不光是说徒弟的。”言外之意也是说老师应该有父亲一样的关怀,父有父爱,师有师德!
教师的作用是“教书育人”,教书是职责,育人是保障,不会育人也不能教好书。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它不是以分数为考核标准,而是以学生日常的言行品德来衡量。所以老师在与学生接触时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习惯的养成。这样来看,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品德言行上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
尤其是面对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长身体,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擅于模仿的他们的天性,经常接触他们的老师和父母,也许就是他们成长的“模板”。那么是为人师表,还是误人子弟,关键在于能否有良好的德育教育,它甚至比知识教育重要,因为教会知识可能只受用一时,但教会做人可以受用一世。
所以,作为老师,就应该以身作则,具有崇高的师德,只有自己光明磊落,为人和善,尽职负责,才会教出好学生,才不枉社会对教师的尊重。教师节当鲜花与掌声都献给老师之时,教师们更应该把外界的尊重看成勉励的动力,尽到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古人也把传授道理,放在学业和疑惑之前,也是在突出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师者之所以能像父亲一样,关键也在于传授的思想道德伴随人们终身。只有这样的老师,才会收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也才会有哪怕毕业也要回来看望老师的行为,也才能亲身理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敬师”上升到“尽孝”高度的心意。(千龙网香山评论专职评论员 姜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