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食疗被滥用健康素养课得好好补补

2016-09-09 15:4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掉头发要吃何首乌、肾虚要进补枸杞、补血就要多吃当归……老百姓的养生食谱上,总有各种各样的中药材。电视台热播的养生节目、网络社交媒体疯转的养生秘诀,被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9月8日新华网)

常看养生节目、常玩微信圈,有一种内容你肯定不会陌生,那就是以专克“疑难杂症”,研究普通食材的“药用价值”,颇有“神医”风范的专家“养生经”。 其实,国内一些健康专家及营养师早都为此纠偏,对于这些养生内容,认为大多“不靠谱”,有一定的误导性。

从悠久灿烂的中华中医文化讲,“药食同源”是有起源可究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金匮要略》也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2002年,卫生部发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丁香、八角茴香、山药等86种中药材在列。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新增了人参、夏枯草、当归等15种中药材。由此上述可见,医食同源,药食通用是成立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我们不可不看到,当下很多养生节目、微信养生内容却是制作粗糙,内容把关不严,把本属于严谨性的“药食同源”,引导成百姓轻而易举就可在家享用的“便利品”。根据健康专家及营养师的分析,老百姓从节目、微信圈分享来的健康“养生经”,基本上都是明显夸大了一些药材、食材的作用,甚至不负责任随意配方,毫无科学根据。而老百姓也普遍存在着盲目进补、滥用药物食品、不懂得药物配伍等共性问题,造成因养生而惹病的不良后果。

老百姓盲从养生内容,“食疗”“药膳”滥用,一方面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日渐提高,对养生、健康、生活品质的高追求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老百姓往往是病急乱投医,当健康亮起了红灯,“养生经”看似也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于是跟着节目、拿着手机便从自己做实验实属常情。

老百姓健康依赖“养生经”,不懂药食同源的深层次原因,更多反映出来的是健康和养生医学在他们心中的匮乏和健康素养的程度不高。国家卫计委前不久的统计表明,目前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9.48%,这意味着,每100人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不足10人,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国外水平,也足以看出为什么那么多人效仿电视节目、微信圈里的养生经了。所以,普及养生理念和医药常识,提升百姓健康素养才是当下相关部门和百姓须重视的工作。

因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通过在学校开设健康普及课、在社会上通过多种手段宣传等方式,为百姓了解医学、健康学提供更多途径和方式,全面普及基本养生理念和医药常识。而个人也要树立大健康理念,自觉通过正规渠道,学习了解相关健康管理以及中医药学等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真正的医学、健康学不再神秘,不靠谱的庸医神方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胡勇俊)

新闻细读>>>“食疗”“药膳”,为何屡屡走入药材滥用误区?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胡勇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