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一些学校将新生开学仪式与传统元素结合。有关入学“开笔礼”的报道也屡见报端,并被冠以“传统礼仪”的名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直言所谓“开笔礼”,并非中国传统,而是近年“地方上创造的礼仪”。(9月8日中国新闻网)
今年开学季,全国各地不少学校都采用了“开笔礼”这种极为隆重的典礼,作为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开学仪式:在南京、北京、长沙等地,满脸稚气的孩童或身着汉服跪拜老师、或手握毛笔书写“人”字、或接受老师在额头点朱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对于这些颇具匠心的开学仪式,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开笔礼”并非中国传统,而是近年“地方上创造的礼仪”。他的理由主要是“古人开学不拜老师,而是拜孔子,其仪礼叫释菜礼,向孔子像献一把菜,并行拜礼,仪式简明而庄重”。因为开学礼与古代释菜礼的内容和形式不一样,因此他得出了开学礼并非中国传统的论断。
“人非生而知之”,所有知识皆源自后天习得。读书可以说是与工作、结婚、生子并称的人生四件大事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开笔礼”通过仪式感强化学童的认知和印象,也算创新之举。
实际上,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与更新的。虽然古代没有开笔礼,但是有释菜礼,没有开学之说,但有启蒙之说。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差异,但是在表达含以上却又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激励学童从小立志勤奋读书,学会感恩老师。
说到这里,笔者联想到了国家公职人员的宣誓仪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在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时,都增加了面对国徽手按宪法宣誓的环节,举办这个仪式目的就是增强公职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慎待手中权力,全心为民服务。
道理亦然,各地小学举办“开笔礼”,目的也是通过这种仪式在幼小的心灵中增强入校求学的印象和播下读书求知的种子。正如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所言“在人生重要的某个阶段、重要场合,如果有一种仪式,可以让达到这个阶段人知道,做什么事是好的,做什么是不好的,是应该的”。“开笔礼”虽然并非古代求学礼仪的直接继承,但是如果可以达到明志和立誓的目的,似乎也无可厚非。
因此,对于“开笔礼”是仿古还是创新,窃以为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专家不必过于纠结。我们应该做的是丰富“开笔礼”的内涵,让这种在传承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的仿古礼仪富有时代特色和人文精神。(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桂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