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传统地方戏剧,紧跟时代脉搏,既能继承传统,又能在新形势下勇于创新探索,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是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初衷,也是每个地方剧面临的时代机遇和挑战。
“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俺不唱。”这首风趣泼辣的民谣说的是安徽的泗州戏。9月5日晚上,泗州戏的新代表作《绿皮火车》在长安大剧院上演,这个起源于安徽农村的小戏、折子戏带着骨子里的泼辣和明快走进城市人的视野,并以新颖的故事编排和耳目一新的舞台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全体喝彩。
内容的创新和新颖的故事构架
该剧以进城打工的畲族农村姑娘小慧与城市画家孟歌的相遇、相知、相恋为主线,讲述了以小慧为代表的农民工们对梦想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重新解读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代际矛盾、城乡差距和“门当户对”婚姻观等现实问题,表现了以小惠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的自强、自尊和自信。《绿皮火车》突破了传统泗州戏只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格局,在传承与创新的纬度里,做出了有益探索。
剧目设计精巧,选取过年返乡的一趟绿皮火车上一群返乡农民工的场景,并使这一场景贯穿全剧。这辆绿皮火车把各行各业的畲族农民工聚合在一起,他们既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动者和见证人。在这里,绿皮火车是城市乡村融合的纽带,不仅是“草根”的象征,也是开往幸福的列车。
现代化的舞台表现和美学追求
泗州戏的表演是在舞蹈“压花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许多独特的舞蹈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百马大战、燕子拨泥、凤凰双展翅等,质朴而又富有乡土气息。《绿皮火车》没有局限于传统技艺的展示,而是融入双人舞、现代舞蹈语汇,向现代审美、年青观众靠拢。
现代化的舞美设计,耳目一新的沙画布景运用和青春化、民族化的服饰、流行音乐、歌舞的巧妙融合、为这部剧注入了青春时尚的气息,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表现了主创探索泗州戏现代化的进程,培养年青观众的决心。
对传统泗州剧精粹的传承和创新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因其浓郁的喜剧色彩和生活情趣而备受欢迎,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泗州戏擅长演唱农村题材的生活小戏和现代戏,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生活小戏《拾棉花》,现代戏《女社长》和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打孟良》《井台会》《闹菜园》等。因其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深受当地人民群众欢迎。
《绿皮火车》秉承、延续泗州戏紧贴现实,关注百姓生活的传统,以绿皮火车上一群返乡的农民工为主体,以农村姑娘小惠和城市画家孟歌的爱情为主线,描述当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同时,本剧借助幽默俏皮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把严肃的社会性话题如对待农民工问题、城乡矛盾问题、婚恋观差距问题等生活化、轻松化,保留了传统泗州戏喜剧基调和生活情趣,拓宽了题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深度。
传统戏曲现代化的道路上,最难的就是传统和创新之间的比例问题。如何精准的把握这个“度”,需要在创作实践中不停的摸索和总结。本剧导演宋惠珍说:“这个戏的一个最大亮点和不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把多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做了有机融合。目的是使整个戏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使人耳目一新。”
无疑, 《绿皮火车》对传统地方戏如何融入当下,获得长远生命力做出了有益探索、提供了良好的示范版本。(千龙网香山评论专职评论员 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