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一蹴而就的城镇化是“逆城镇化”

2016-08-31 16:12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靠行政命令、搞运动式,但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层层分解、相互攀比、调整口径,存在人为推高城镇化率数字乱象,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持续提高。同时,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三权”有偿退出渠道不畅,土地市场萎缩、配套政策滞后加剧融资难等问题,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阻力,亟待加快试点改革,为城镇化建设注入新动力。(据8月31日《经济参考报》)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然而,新型城镇化的愿景虽然光鲜亮丽、粉面桃花,但真正实施起来并不是解个一元一次方程那样轻而易举。一方面,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增加,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农村的土地已迎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农村户口也随之成了“香饽饽”,这直接导致即便部分农民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房,户口也不随迁;另一方面,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退出机制不畅,这也无形成为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的障碍;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和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不匹配,产城融合密度太低,再加上城镇服务供给能力先天不足,自然也就吸引不了有转移意愿的农村人口。

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但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剑走偏锋”的现象更值得警惕。不少地区在推进户籍改革过程中,同步开展撤县设区,撤乡镇设街道;借助统计口径改变,大量农民都“被城镇化”;即便其他城镇化工作都不开展,也能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这样的的“户籍城镇化”、“一夜城镇化”实则是违反了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是人来了之后如何通过自己技能获得幸福感和归属感。但是,目前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不少城镇摊大饼也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库存高、新区沦为鬼城、产业园区荒废长草、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建好了“美轮美奂”的城镇,却吸引不了群众入驻,这几乎成了很多地市“美丽的废墟”。

急功近利的扫街式的城镇化建设,在很多地方也只是一个表面上的繁花似锦,根本掩盖不了“败絮其中”,比如就近城镇化配套政策不足,就是不少地区集中反映的障碍。虽然国家针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出台大量政策,但从基层实际情况与操作能力出发,只有土地增减挂钩与政策性银行贷款两项能用得上,但由于眼下社会资本对土地预期收益并不看好,加上投资扩张谨慎,土地换基建的做法越来越难,建好的城镇无产业、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曾作出指示:要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等。其实已经给出了鲜明的方向,只要各地不好高骛远,在决策的时候严谨、科学,摒弃“一口吞个胖子“的思维,在形式上实质上统筹推进,即便速度会慢点,也蹄疾步稳值得称道。

“一蹴而就”的城镇化是另一种形式主义,是一种“瞎折腾的、胡折腾“的表现,严格说更是一种“逆城镇化”的行为,各地政府还是慎重点为好。(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樊树林)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樊树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