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该怎样让疯狂的骚扰电话“刹车”?

2016-08-29 16:5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近日,山东“徐玉玉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基数庞大的电话扰民事件仍然每天都在发生,不少电信诈骗犯罪就“藏身其中”。一些被用户标记了上万人次的骚扰电话,仍在疯狂扰民甚至害人。面对公众的“吐槽”,一些通信运营商却少有作为。专家认为,电话骚扰和电信诈骗虽然在性质、社会影响方面有所差别,但也有不少共性,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不足。(8月28日 新华社)

被电话骚扰想来是生活中的一件“常事”,很多人会选择“一挂了之”,尤其是对被标记为“骚扰”“诈骗”“房贷”的电话,更是直接挂掉,并没有想着去维权来遏制这类电话骚扰,这可能源于并没有伤害自身利益吧,不过也正是人们的“无心”,反而助涨了“骚扰电话”的越加猖狂,也使得运营商依旧那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加管制。

如今“徐玉玉事件”的发生刺痛了公众神经,“通信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热议,尤其是对“电话骚扰”“电话诈骗”这些极具典型的负面例子,更是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是的,作为消费者,在自身没有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为何无端被骚扰、被诈骗,原因在哪,运营商就该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说法,更需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多下功夫。

电话骚扰已成“公害”,隐蔽在其中的电话诈骗,也给人们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消费者自身防骗意识不高、维权意识差是个原因,但最为主要的是提供服务的运营商并没有从消费者利益的角度过多考虑,也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控那些侵权行为,而这也是源头治理的关键所在,对于疯狂的“骚扰电话”、恶劣的“电话诈骗”该怎样让其“刹车”就是亟待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

要让电话骚扰这类问题“刹车”,首先就该在“运营商”身上下足功夫,让其负起责任来。就业内人士透露,虚拟号段之所以实名制贯彻不力,主要是涉及到虚拟运营商的经济利益,“虚拟运营商的号码资源相当于是从通信运营商那批发过来,卖不出去就亏了。”基于利益这点,就该让“运营商”的“小算盘”打不响,也不难看出这也是实名制执行不到位的掣肘所在,因此说,必须要让运营商将实名制落实到位,必要时采取惩戒手段,让他们负起责任,不能因小利而伤害大众利益。

其次,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依据和管理制度。从江西省通信管理局市场处工作人员表示“苦于没有执法依据”,在这点上,必须补上这个漏洞,让执法有理有据,才会执法有效,形成威慑力。

还有,要有过硬的防控技术。如果说对于频繁的网络电话骚扰,相关部门从技术上讲完全有能力“管死”,那么技术这环节可以说能跟得上,类似完善电话骚扰数据信息的收集和跟踪分析,对于达到一定标记次数的骚扰电话限制呼出等方式,都该被采用;不过仍需不断创新,将更多新的“电话问题”防患于未然。

而且,要提高消费者的防骗与维权意识。“百密也会有一疏”,作为消费者,对于骚扰和诈骗电话,要提高自身的甄别能力,尤其是被标记为“骚扰”“诈骗”等的电话,拒接就是好办法,千万别“好奇害死猫”。在此基础上,要予以投诉维权,从自我做起,不给骚扰电话留出“存活空间”。

疯狂的骚扰电话,该被“刹刹车”了,各方面都准备好了吗,如果准备好了,就请行动吧,让更加安全、有序、和谐的通讯活动带给人们更多满意和放心。(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王兆才)

新闻细读:骚扰电话被标记万余次,为何仍在疯狂扰民?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王兆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