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徐玉玉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基数庞大的电话扰民事件仍然每天都在发生,不少电信诈骗犯罪就“藏身其中”。一些被用户标记了上万人次的骚扰电话,仍在疯狂扰民甚至害人。面对公众的“吐槽”,一些通信运营商却少有作为,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不足(8月28日《新华社》)。
骚扰电话的多发,直接缘由在于始作俑者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在今天的互联网上,觊觎他人个人信息的不法之徒就潜伏在我们周遭。有人挖空心思钻山打洞,做梦都想用他人的信息换取不义之财,网络电话快捷精准的技术优势,自然便成了不法之徒骚扰他人诈骗钱财的最佳载体。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骚扰电话的泛滥成灾,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而要打破骚扰电话这一扰民害人的魔咒,就必须在监管方面下足功夫。
不可否认,骚扰电话因为借助了互联网技术,相比于传统的电话骚扰手段,确实存在难跟踪、难打击、难治愈等诸多监管方面的困难,以致骚扰电话成了“打不死的小强”。然而,监管技术方面存在的困难并不是推卸责任的理由,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骚扰电话之所以一再为非作歹,根本症结在于某些监管部门、某些监管环节存在的“甩手掌柜”现象。故此,只有监管跟得上步伐,抓得住问题的关键,才能及时堵上管理中的漏洞。就现实语境而言,堵住骚扰电话监管漏洞,还必须闯“三关”。
其一,必须闯过被动性应对关口。近年来,骚扰电话无缝不叮,令人防不胜防。从技术上说,完全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限制举措让其“胎死腹中”。遗憾的是,一些负有监管职责的通信营运商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了一己私利当起了“甩手掌柜”,只有媒体曝光引发关注后才有所动作,致使“民不举,官不究”成了某些通信营运商缺乏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的真实写照。如此缺乏主动性的监管,无异于对违法行为的包庇和放纵。
其二,必须闯过协作不力关口。骚扰电话的监管,涉及多个职能部门,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通力配合。然而在现实中,监管职能部门往往是各打天下,在协调配合方面都抱着“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消极应付心态,甚至在某些时候不但不相互配合,反而还互相推诿、扯皮,导致防范和打击的效果不彰。有鉴于此,各监管部门必须跳出“自身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桎梏,通力合作,群策群力,才能真正形成监管合力,确保扰民害人的骚扰电话无形可遁。
其三,必须闯过与时俱进不够关口。骚扰电话的监管是一项动态管理,不仅需要平时的主动防范,而且还需要根据其特点的更新变化及时制定、调整相应的监管对策。然而,揆诸现实,职能部门对骚扰电话的防范不仅始终忙于应付,就事论事,而且一些监管标准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以致监管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被动尴尬境地。监管标准不能与时俱进,既为事后的执法带来难度,又使事前的预防成为空谈。因此,面对已成社会公害的骚扰电话,监管的手段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只能永远陷入疲于应付的恶性循环怪圈,于事无补。
“其作始也简,其将必也必钜”。尽管堵塞骚扰电话监管漏洞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发力和久久为功,但毋庸置疑的是,在监管乏力的现实语境下,坚持主动作为,闯过监管的被动应付、协调配合不力和与时俱进不够的三道关口,显然具有“缓解燃眉之急”的现实针对性。如此,才能打破骚扰电话扰民害人的魔咒,促其不再“野蛮生长”。(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智全)
新闻细读:骚扰电话被标记万余次,为何仍在疯狂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