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开刀"明星天价片酬只是第一步

2016-08-29 15:4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示了一则《中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通报》中明确提出,将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电视播出机构在电视剧购播过程中不得指定演员,不得以明星大腕作为论价标准,在电视剧宣传工作中不得对明星进行过度炒作。当天,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天价”片酬专题新闻,就国内演员高片酬情况做了点名批评。

其实类似的明星“限薪令”,2014年就见端倪。有信源曾经报料,称总局或将于2014年12月出台“明星限薪令”,对演员片酬进行限制,此政策在总局已进入内部征求意见阶段。虽然后来被证实为假消息,但行业内部人士和明眼的吃瓜群众都明白,“一剧二星”政策的出台后,明星“限薪令”肯定也不会太远。

因为这个政策对于电视台来说,购剧的成本压力陡然加大,自然会要求制片方控制成本,压力很快转嫁到片方身上。影视公司成本增高,但明星片酬想要降温还需要一个过程,一定有人想要通过各种类似的消息,引发各界讨论,以此来制约明星片酬。

明星的片酬到底有多高,举两个例子。两年前大家熟知的一线女星回归小荧幕拍了一部电视剧,片酬是3000万。现在她正在拍摄一部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视剧《如懿传》,据说片酬是9500万。再比如,2014年,一名张姓男演员,当时他单集片酬不到10万。2015年初他的一部剧收视不错,网上也红了,到了秋天单集片酬已达40万。

天价明星真能带来天价回报?

演员拼“颜值”就能数钱?某网站做了一个调查显示:更多的“90后”看重剧情和故事类型远超过“颜值”。74.3%的“90后”网友认为故事类型及情节最重要,仅有17.1%的“90后”网友认为演员“颜值”一定要高。

正在上映的《致青春2》和《幻城》被诟病最多的是,演员的颜值和演技严重不匹配,演员天价片酬的投资并没能给投资方带去很好的经济收益。当然,在今天“颜值之上”的影视行业,高颜值低品质的影视作品,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高片酬、高颜值、低素养、低演技的强烈对比,还片面助长了演员频繁整容、虚假“粉丝经济”等浮夸风。李安导演苦口婆心说,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要拿得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光靠“看脸经济”就很难可持续发展。

天价片酬是市场需求还是饮鸩止渴?

为什么导演、编剧们一边痛斥艺人的薪酬占到成本一半甚至2/3,一边还哄抬明星身价,天价片酬邀请明星大腕?

究其原因,还是畸形的市场在起作用。没有大腕出演就卖不出片子时,大腕就成了一部戏的标配。有统计称,我国目前每年投拍电视剧近两万集,最终能在电视台播出的勉强过半,其余的数千集则根本进入不到播出渠道。而能够保证播出乃至走红的最容易判断和控制的要素,就是明星。

影视剧投资大部分给了明星的后果就是,拍摄捉襟见肘,后期粗制滥造,剧情无暇打磨漏洞百出,作品没有质量可言。当观众对明星的颜值开始审美疲劳,不愿再看,收视率上不去,广告商不满意,不愿再砸钱,下一步剧作投资怎么办?

影视行业和电视台的存活和发展不是景区一日游,坑一笔是一笔,不必考虑回头客。最终决定影视行业命运和钱途的还是好作品。

限薪令只是手段,好作品才是目的

近十年来是中国电影最繁荣的时代,也是最平庸的时代。2005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额是16亿,到了2015年已超过400亿。实际情况是,以票房论英雄的电影市场,虚假繁荣的背后是真正好电影的乏善可陈。

国产华语电影最近一部含金量比较高的国际获奖影片是2006年由贾樟柯执导的《三峡好人》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擒获”金狮奖。讽刺的是这不是由天价大腕撑起的商业大片,只是一部至今都没有在影院正式上映的低成本小众文艺片。

再追溯十年,当中国电影还在追梦的时代,当张艺谋、陈凯歌和巩俐、姜文还是青涩的小导演、小演员时,中国电影也曾经给过世界耳目一新的好作品。1990年,张艺谋执导的《菊豆》获得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奖;1991年,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最佳影片银狮奖;1993年,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获金棕榈最佳影片奖。

翻开从1990年开始的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的征程发现,捉襟见肘的制作费用之下是高品质作品获得的世界对中国电影的高度赞誉和高含金量奖项的认可。讽刺的是,近年来,每年上百亿的国产电影票房和电影投资经费的无上限,居然没有生产出一部拿得出手的商业电影去角逐国际电影节奖项。有的只是各路花枝招展的“蹭红毯”男女明星,成为各大电影节一道亮眼的中国特色。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中国电影在不断取得票房新高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于电影艺术和文化内涵的追求,很多影片呈现的是美学的粗鄙化、伦理上的虚无主义。所以,目前中国电影不缺高票房“产品”,却缺少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如果娱乐至上成为文化市场的主流,娱乐明星成为文化市场的代表符号,那么失去艺术灵魂的影视文化行业最终尝到的是失去票房和口碑后,娱乐至死的苦果。

广电主管部门发出治理天价片酬的指示,拯救的不仅是畸形的影视行业,更是纠正被带偏的国民群体审美趣味和文化产业的未来。(千龙网香山评论专职评论员 池青)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池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