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蚂蚁金服昨天宣布,对旗下支付宝平台的4.5亿用户上线“碳账户”,用户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等行为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用来在支付宝里养一棵虚拟的树,公益组织、环保企业可以“买”下用户的“树”,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实体的树。除记录人们的低碳绿色足迹,“碳账户”还将打造交易与共享平台,实现碳资产的买卖与投资。
有人也许不明白个人“碳账户”的意义,但诚如业内专家所说,多年之后回头看,蚂蚁金服此举当是中国走向低碳、环保社会有标志意义的大事件。其标志意义在于,这是国内首次尝试大规模(覆盖4.5亿用户)正向激励公众的低碳行为,首次通过科学计量的方式,大范围认可并赋予公众低碳行为以实实在在的价值。
当今世界,大部分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共同特点:居民在环保、低碳方面有很强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行动。很多从发达国家归来的国人会感叹:中国人在环境意识方面差得太远。中国人的环境意识真的很差吗?或者说,中国人环境意识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据专业人士分析,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在两方面明显做得比我们好,一是在去除低碳、环保的“负面激励”上做得好,二是在强化低碳、环保的“正向激励”上做得更好。简言之,一个国家和社会,不能指望公众仅凭极高的道德和自觉去践行低碳和环保,但可以而且应当创造相应的激励条件,增强公众践行低碳、环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比如在北欧国家,骑自行车上下班之所以成为风尚,不仅因为公众环保意识强,还因为政府和社会基本消除了车网不畅、空气污染、自行车不能上地铁、停自行车难等一系列“负面激励”行为,从而让骑车成为一件便捷、安全、轻松、健康的事情。在此基础上,不少发达国家致力于给公众的低碳行为以更多“正向激励”,如日本和韩国设立了公众碳账户,公众步行、骑车上班、少开私家车等行为,都能换算成一定的碳积分,最终由环保部门或环保基金收购这些积分,公众由此得到金钱或物质的激励。
公民的环境意识是社会能否成功走向低碳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在提高公民环境意识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这些努力主要还停留在自上而下的教育和道德感召阶段。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去除“负面激励”和强化“正向激励”上多下功夫。
企业为用户开通个人“碳账户”之类举措,具有贴近而迫切的探索价值。具体分析蚂蚁金服“碳账户”的规则设计,这种正向激励效应十分明显。据计算,如果每人每天一次1公里内步行上班代替其他交通方式,每月线上缴一次水电煤气费,每周在超市等使用5次支付宝消灭纸质单据,就能实现人均每天减少碳排放142克。如果4.5亿支付宝用户人均每天减排142克,则每年完成的减排总量,可以折合为在我国东北地区新造约4.1万平方公里乔木林一年的林业碳汇量,造林面积相当于小半个大兴安岭的面积。
碳账户赋予个人碳减排量以实际的价值,有助推动低碳成为一种时尚的选择,推动全民减排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按照北京环境交易所专业人员的设计,个人的碳减排量可以变成树、折成分、换成钱,还让每个人都有了一个绿色标签。可以想见,未来你的个人碳减排数值特别高,别人会认为你健康、有正能量、值得信任。公众的碳减排行为不断被计量、被肯定,将在居民、消费者中催生更多低碳积极性,并形成规范、成熟的个人碳减量交易——等你老了,你可以自豪地告诉儿孙:我这辈子减排了多少碳,又“卖”了多少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