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作证 高铁的“中国标准”普及海外正当时

2016-08-24 09:2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有人在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的总结中,对其中有些项目的裁判不公、不正给予了深刻的剖析和无情的鞭挞,并呼吁加快培养一批国际裁判和技术官员,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国际体联“参政议政”,把握实实在在的话语权,这样,才能增强推行中国体育项目标准的可能,才能增强参与制定运动规则的可能,也才能增强遏制体联腐败的可能。

在运动比赛中缺乏话语权,就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在其它方面缺乏话语权,也同样“受委屈”。比如在高铁引进初期,国外的技术封锁曾经让高铁的建设者们倍受煎熬,直至我们掌握了高铁的核心技术,并发展到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才扬眉吐气,在国际高铁建设的平台上拿到属于自己并能“喊话”世界的话语权。今年7月份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又成功完成了两辆动车组以每小时420公里交会的试验,高铁的“中国标准”正成为一个标志,让整个高铁行业向此看齐,也为高铁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

8月20日,中印合资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在位于印度新德里和孟买之间的哈丽亚纳邦巴沃工业园区正式成立并投产,这标志着中国高铁制造企业中国中车从此拥有了在印度乃至南亚地区的首个铁路工厂,实现了中国交通装备企业与“印度制造”首次本土化合作。

毫无疑问,这个在海外建设的铁路工厂,让交通装备,特别是高铁的“中国标准”对外普及成为可能。但这个可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像中国中车副总裁余卫平所坦承的:“几年前当我们的电机刚进入印度市场时,中国电机和美国的3台电机同时装在机车上做测试,第一天就出现了问题,这让印度方面的总工程师很不高兴,最终还是我们的工程师找出了美国电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这才让中印双方的合作顺利展开。”

说白了,过硬的技术才是拥有行业话语权的基础,品牌说明一切。

众所周知,在不到10年的历程中,中国的高铁从无到有,从初始的几百公里线路到如今的近2万公里的运营历程,从高铁列车数量的增加到设备、服务等品质的飞跃,从受制于人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铸就成自己的“中国标准”,再到高铁品牌的形成,这不能不让人钦佩高铁建设者们的工匠精神,也不能不令人相信“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实力。

如今,普及高铁的“中国标准”的工厂已然在印度落地,过去是产品走出去,如今是印刻着“中国标准”的产能、技术、资本、服务等综合项目都走出去,这显然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但要想让“中国标准”实现在海外真正意义上的普及,规模扩大才是方向。正如中车先锋(印度)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荆跃鹏所说,“我们不仅要做到印度生产、印度销售,中国中车更希望实现以印度为基地,产品及服务辐射整个南亚的长远目标。”

有实力,高铁的“中国标准”走出去的步伐方能稳妥,有实力,高铁的“中国标准”方能走的更远,有实力,高铁的“中国标准”方能拥有掷地有声的话语权。

而支撑这个实力的,就是用工匠精神打造出来的中国高铁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及那迅猛发展的中国高铁事业和所取得的累累硕果。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王祝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