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手联弹”:俄罗斯再塑地缘版图

2016-08-20 09:52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四手联弹”:俄罗斯再塑地缘版图

中东的确是检验大国实力的演练场和试金石。本月16日俄罗斯在中东掀起的新一波空袭行动再次证明,它虽然综合实力远不及美国,但强大的军事行动和地缘关系撬动能力不可小觑,尤其是与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合作完成的“四手联弹”反恐攻势,不仅继续影响战区局势走向,而且再次改写中东乃至欧亚地缘版图,地区和大国力量角力的复杂棋局由此也新添变数。

综合俄罗斯官方消息和多家国际媒体报道,俄空军16日首次从伊朗西北哈马丹军事基地派出庞大作战机群,对叙利亚境内目标进行空袭,至少6架图22M3(“逆火式”)战略轰炸机、多架苏34轰炸机和伊尔78加油机参与行动,重创阿勒颇、伊德利卜和代尔祖尔等地的“伊斯兰国”及其盟军“支持阵线”目标,摧毁至少5座弹药或油料库,3个指挥或训练营地,消灭150多名武装人员。战事结束后,俄罗斯机群重返哈马丹基地或本土。

俄军新一轮空袭首先具有军事层面的战略意义,非同凡响。这是俄罗斯半年内在中东再次投入最具毁灭性打击能力的空中霸王“逆火式”轰炸机,该机型实用航程7000公里,作战半径近2500公里,最大作战载荷21吨OFAB-500航空炸弹,足以摧毁任何恐怖组织地面设施。由于飞机从哈马丹基地起飞,使其比俄本土航程缩短60%,甚至比叙利亚境内的哈米米空军基地更接近目标,进而使载弹量最大化和轰炸效果最优化。

这次行动是叙利亚政府军与反对派及恐怖组织争夺第一大城市阿勒颇失手,围困防线被撕破时的一次紧急驰援,也是俄军在结束为期半年的高密度军事行动后再次重拳出击,不仅可以巩固叙利亚政府的军事成果,还可以增加它的政治谈判筹码。更重要的是,这次就近实施的轰炸扩大了俄军在中东的作战范围,并在叙利亚战场形成东西对峙和两线夹击之势,将“伊斯兰国”武装的控制区完全纳入高效攻击半径。这次行动之后,不排除俄军直接投入伊拉克反恐战争,继而统筹规划和协调两个战场的军事行动。

俄军行动也具有地缘政治层面的战略意义。这是伊朗军事基地首次对俄罗斯开放,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供外军用于实战,即使在巴列维国王时代伊美关系的结盟蜜月期,美国空军都未能获此特殊待遇。因此,这对俄伊关系不仅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双方政治互信和战略合作的升级,如果这种合作常态化,将意味着俄罗斯军事力量从高加索地区已直接深入中东腹地,而且打通连接地中海的空中走廊,这对改变欧亚军事格局也是一次历史性突破。

俄军行动坐拥伊朗军事基地之便,借道伊拉克空中走廊,得益于叙利亚情报配合与地面引导,再次凸显俄罗斯与中东什叶派阵营结盟的价值和实效。自去年5月四国政府在巴格达建立反恐信息中心后,俄罗斯主导的“四+二”什叶派联盟(含黎巴嫩真主党和也门胡赛武装)已成为中东最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政治军事联盟,它们不仅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两个反恐战场上不断收复失地,也在与美欧与沙特等海湾逊尼派国家松散联盟的战略对抗中占据上风。

俄罗斯这次行动发生在它与土耳其修复、改善关系并宣布联手在中东反恐之后,其军事和地缘影响力大幅度提高和扩展,甚至有风头盖过美国的趋势。这一变化无疑将扯动俄罗斯与美欧及北约关系,并可能引发沙特、以色列等伊朗战略对手的恐慌和连锁反应,使原本敏感脆弱的地缘关系和力量结构面临新变量。尽管俄军已事先通报美国并且得到战术层面的规避配合,但美国显然对俄罗斯与伊朗军事合作升级明显不满,并敦促协调在叙利亚的反恐行动。

客观地说,俄罗斯这次行动既不违反国际法,也不抵触联合国制裁伊朗相关决议,是其维护中东战略利益并化解乌克兰危机压力的持续动作。俄罗斯在中东军事行动显然不会大规模升级和长时间持续,但地缘战略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各方还在评估俄罗斯与伊朗为核心的中东什叶派阵营合作的外溢效应,美国也许会加紧与俄罗斯在中东置换利益,但不会在更宏观层面扯动战略布局和发力方向。中东欧和亚太地区依然是美国聚焦注意力和聚集能量的两大板块,这个态势,短时间内基本不会发生根本调整和改变。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博联社总裁 马晓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