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洪水猪”无害化处理不能冷了养殖户的心

2016-08-15 15:4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7月份以来的罕见强降雨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情告急,除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外,也淹死、冲走大量畜禽。公开信息显示,安徽死亡或冲走生猪近8万头、家禽1200余万只;湖北因灾死亡猪超8万头,禽类逾360万只;江西死亡家禽520余万只。一个多月过去了,这些死亡畜禽去哪了?如何处理的?会否“上餐桌”?(8月14日 新华社)

“洪水猪去哪了?”不光是对去向的拷问,更是对处置方式的发问。对于水灾死亡畜禽,国家有对其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处理对象规模庞大、数量众多、打捞难度大、养殖户负担不起等等原因造成部分成为“漏网之鱼”而下落不明,有的甚至被不法商家打捞加工,流向了市场,影响着公共安全。

把控水灾死亡畜禽的流向,既不能停留在末端的市场监管,也不能对养殖户施以“政策高压”,唯有追溯问题的源头,严格把关才能对症下药。发现症结不是一味寻找原点,倘若把洪水猪去向问题简单归于无情的洪水,便是对天灾所造成的影响人为性地放大。洪水无情人有情,无害化处理“洪水猪”考验着政府对实际和政策的双重考量。

无害化处理的政策具有普适性,但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这次罕见的强降雨,波及范围之广、对养殖场的冲击力度之大可能远远超过政策制订时的估量模型。养殖户的损失严重程度空前,所需要承担的处理开销巨大。

如果政策的执行搁置养殖户的切身利益浑然不顾,既不提高补贴和赔付额度,也不酌情考虑养殖户善后能力,便是对处置政策错误的解读。洪水冲走了养殖户的财产,没有理由让政策击垮他们的信心。唯有政策实施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才能使得养殖户看到重建复产的希望。

养殖户丢弃部分无力处理的水灾死亡畜禽,实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致,绝大部分养殖户都不愿意看到丢弃的死亡畜禽被端上消费者的餐桌。消除人祸所导致的二次伤害,不能只是埋怨天灾的无情。政府应当“将心比心”,用责任心赢取养殖户的信心,用政策支持唤醒养殖户的责任心。

首先,监管控制与资金支持两手抓,两手硬。单纯的监管控制会造成养殖户放弃善后的意愿,从而造成死亡畜禽流向市场,引发市场上不必要的恐慌——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连锁反应;纯粹的资金支持,一方面会给政府带来不小的负担,另一方面容易滋生受灾户的依赖心理。适当的资金支持给予信心,严格的监管控制保证秩序,才能使各方灾后处理权责明晰。

其次,贴合市场价格提高补贴力度,提供取得补贴的绿色通道。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如何最大限度的挽回损失是养殖户最关心的问题,也最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补贴的数额如果和市场价格相差甚远,弥补不了不光是财产损失,更多的是养殖户的心理落差。另外,繁琐的申请手续不能成为寻求政策支持路上的绊脚石,对于特大灾害,开辟绿色通道势在必行。

最后,培植受灾户恢复生产能力也要提上日程。政府给予灾后重建资金和信贷扶持能够有效帮助受灾户走出天灾的阴影。一点政策的雨露,足以让养殖户重回市场的“汪洋”。(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曾政)

新闻细读:南方多省水灾死亡畜禽调查:实际丢的丢、埋的埋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曾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