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迷信“外来和尚”

2016-08-11 09:32 人民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别迷信“外来和尚”(金台论道·告别平庸系列谈④)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道理,但这个道理若是放在文艺创作上,便多少让人感到不那么坦然。然而可惜的是,这样的心态的确存在于当下国内的文艺创作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艺作品的平庸。

以中国电影近年来的发展为例。众所周知,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前所未有,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量现代化电影院;另一方面则主要有赖于国产影片创作水平的提升。然而,无论在观众、创作者还是评论家中,总是有一种声音特别抢风头——一部国产电影票房好了,那么就是“叫座不叫好”,只追求票房,置思想艺术价值于不顾;若是票房不好,那就干脆什么都不用提了。而面对一部进口影片在中国市场取得的好成绩时,这种声音也没闲下来:“看看人家拍的电影,故事讲得好,特效也好,中国电影根本比不上!”如此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绝非针对个别影片,而是“蔚然成风”,几乎成了笼罩在电影创作之上的一种舆论常态。

中国电影真正启动产业化发展不过十余年时间,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电影产业来说都非常年轻。中国每年生产的600余部电影中,虽然的确存在着相对产能过剩和票房跑过口碑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国产电影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当前,国产电影的制作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许多国家,不仅越来越引起世界电影巨头好莱坞的重视,也正在改变着世界电影的格局。

在这样的进步面前,那种急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的崇洋媚外心态缘于对本民族文化基因的不自信,也可以说,这种心态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盲目崇拜之上的海市蜃楼,充满了虚无主义的不切实际。殊不知,一些人眼中的“文化偶像”每年生产的电影中,仍然有不计其数的“烂片”和刚上映就下线的“一日游”影片,这些影片的低质量让它们连与中国观众见面的机会都没有。而兼具好口碑和好票房的影片依然凤毛麟角,“二八规则”不仅在中国的电影和艺术创作、文化市场中存在,在全世界的艺术创作、文化市场中都适用。

倘若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崇洋媚外的症候便极易发作——对于创作者而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创作出一部作品,倒不如直接翻拍和模仿国外作品来得讨巧,谁还会劳心劳力地搞创作呢?但话又说回来,即使翻拍和模仿的作品获得了形式上的完整,脱离了本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作品,又如何实现思想和艺术上的饱满呢?如此一来,文艺创作的平庸化也就在所难免。

实际上,中国电影还不是这种崇洋媚外心态的唯一受害者,这种心态在整个文化艺术创作领域都普遍存在。再以近年来竞争异常激烈的电视综艺节目领域为例,眼下最常见的情况便是一些人言必称某个节目在某个国家播出情况有多好,于是乎索性省去自己从头策划、创意的环节,直接从国外买来节目模式录制、播出。原以为中国观众一定会为“进口货”买账,到头来却发现,这样的节目虽然在其他国家播得好,却并不见得也受中国观众的欢迎,个中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吃惯了炒菜的“中国胃”未必适应得了顿顿牛排大餐,文化产品也是一样,符合中国观众的生活经验和审美需求,才能免于变成文化市场上的鸡肋。

优秀的文艺创作必须充分地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土壤中。建立在对他者创作优势借鉴基础之上的“拿来主义”固然有助于文艺创作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但如果对“外来的和尚”过于迷信,便会让艺术创作迷失自我,没了根基。而文化的自觉绝不仅是创作者单方面的义务,文艺作品的受众和评论家们,都应当为这样的自觉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刘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