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回首长征,始知信仰的力量

2016-08-02 14:41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王树增:回首长征,始知信仰的力量

读者拿着《长征》重走长征路

《长征》出版迄今已十年。

十六年前的一个夏夜,妻子王瑛突然问我:“为什么长征能够影响人类的文明进程?”

我愣了一下。

王瑛随即把她刚读完的《人类1000年》放在我面前的书桌上……我翻看了这本书中对长征的评述,那是一种中国人从未有过的认知。

那个夏夜,我们就世界何以这样评述中国的长征讨论甚久。

这个夜晚,就是我写作《长征》的开始。

我试图将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历史,从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角度,还原给今天的中国读者,也还原给我自己。

我用了六年的时间写作《长征》。

历史衍生的千山万水,生命承载的万水千山,无不令我动容。

《长征》出版后的十年间,常常有读者与我讨论长征历史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历史学意义上的史料与史实、军事学意义上的策略与战术、政治学意义上的信仰与革命、社会学意义上的文明与进步。

这些读者社会身份各异,但是,他们思考的焦点却有惊人的相近之处,那就是即使相隔数十年,为什么当我们回顾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那次异常艰险的远征时会怦然心动?为什么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红军战斗员所付出的牺牲,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审视自我的精神与意志?

有读者告诉我,他们拿着《长征》去了江西、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因为他们在阅读之后渴望立即动身,走向那一座座山、一条条河——遵义北面的土城郁郁葱葱,遍地怒放的三角梅红得像鲜血染过,群山环抱中的小镇静谧而安然;狭窄湍急的乌江上游修建了水库,水流平缓许多的江面上架起了连接高速公路的桥梁;娄山关依然云雾缭绕,山上高耸入云的是中国移动的发射塔……甚至还有读者去了《长征》开篇写到的黔北甘溪小镇,去找当年桂军对红军发动突袭时利用过的那条暗水沟,当地的老人说暗水沟就在小镇街道的石板路下面……

倒下的官兵年轻得令人心疼

而我在《长征》出版后,又去了湘江上游的道县,那里是长征途中最为残酷的湘江战役的发生地。去道县是为祭拜一座坟茔,那里埋着一位没有头颅的红军师长。

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湘江战役中担负后卫任务,当中央红军的其他部队渡过湘江后,第三十四师陷入国民党军各路部队的重围。拼死突围中,全师官兵大部分阵亡,师长因为负伤被俘。在湘军用担架抬着他押往长沙时,他在担架上撕开自己腹部的伤口掏出肠子拧断了。湘军军阀何键将他的头颅砍下来,挂在他出生的那条小街前的城门上——红军师长陈树湘,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

我又去了贵州遵义,驻足在被当地人称为“红菩萨”的小红军的墓前。四渡赤水时,红军小卫生员因为给穷苦百姓看病,没能跟上出发的大部队,被当地民团捉住后残忍杀害。百姓悄悄地埋葬了这位小红军。今天,小红军的坟已迁至绿树成荫的烈士陵园内。小红军是广西百色人,自幼跟随父亲学医,十二岁参加红军,是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三团二营的卫生员,名叫龙思泉,牺牲那年刚满十八岁。

我又去了四川若尔盖大草地,想重温心中的另一座雕像。首先进入草地的是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队伍里有个十六岁的红军小宣传员。小宣传员一直走在最前面,宣传鼓动的时候会讲故事还会唱歌。几天后,官兵们发现看不到他们喜欢的小宣传员了,原来他生了病。团长把自己的马给了他,可是他已经坐不住了,红军官兵只好把他绑在马背上。四团走出草地的前一天,红军小宣传员死在马背上。他是江西石城人,名叫郑金煜,死时刚满十七岁。

所有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红军官兵,心里无不向往着没有苦难的生活,这种向往令他们不畏艰险、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尽管他们倒下的时候、鲜血流尽的时候,每个人都年轻得令我们心疼不已。

长征是黑暗间迸裂出的光亮

分散在这片国土上不同区域内的红军,无不是在根据地遭到敌人毁灭性的“围剿”或是在军事指挥发生失误的情况下,被迫开始长征的。如何一次次地在绝境中突围、在巨创中重生,如何一次次地进行严峻的自我纠正、自我修复,长征考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意志,历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和军事智慧,并最终促使中国共产党形成高度的团结一致,开始独立自主地领导武装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尽管总兵力损失将近四分之三,但是集结在一起的红军都是经过了艰苦卓绝的生命历练与意志洗礼的。红军的敌对者永远没有明白的是,他们要“剿灭”的并不是一群“匪”,而是伫立在人间的一种信仰、一种主义、一种理想,世界历史上迄今还没有用杀戮手段将一种信仰、一种主义乃至一种社会理想彻底剿灭的先例。

分散在这片国土上不同区域内的红军,历尽苦难和牺牲转战大半个中国,令之前从未见过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的百姓了解到他们的政治信仰与社会理想:反对剥削和压迫,建立公平和平等,而工农革命将给予劳苦大众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

长征是黑暗天际间迸裂出的一道照彻大地的光亮。

回首长征,我们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

无疑,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不败皆源于此。

长征永存人类史册。

(本文为《长征》修订版后记,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王树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