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公务员队伍“官多兵少”的误解

2016-07-22 18:1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现在,社会公众对公务员队伍有一种误解,那就是“官多兵少”,针对这一看法,日前国家公务员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在干部管理实际工作中,县处级副职以上职务的公务员按照领导干部来管理。2015年,这些人员约占公务员队伍总数的10%。因此,公务员队伍不存在“官多兵少”的问题。

诚然,数字能够说明一切问题,但是根深蒂固的误解和长久以来的偏见却仍然存在,“官多兵少”的论断,实质上表达的是公众对公务员队伍乃至政府公共部门行政效率和办事效果的一种态度。十八大以来,自上而下的一系列举措兴利除弊,有力的扭转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但是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公务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要使我们的队伍永葆活力和朝气,充满战斗力和凝聚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官多兵少”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就形象的概括了基层工作尤其是乡镇街道工作的琐碎庞杂,在这些与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地方,恰恰最能反映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由于个别地区条件艰苦,加之工作本身千头万绪,导致许多地方人才紧缺,年轻人不想来,不愿来,工作队伍得不到充实,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就要打折扣,工作的连贯性也要受到影响,“官多兵少”的浅显印象就留在了公众的心里。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拓宽渠道,加大储备,严格标准,甄选人才,将他们充实到一线去,充实到基层去,既能得到锻炼,又能增长见地,还能有所贡献,真正使“兵”的队伍壮大起来。 

“官多兵少”的印象,客观上还反映了作风问题依然存在。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队伍中存在的精神状态不佳、责任心不强、工作推诿扯皮等问题得到了改善,但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就要求各级干部要主动沉下去,把自己摆到群众中去,摆脱慵、懒、散的毛病,真正设身处地的为百姓排忧解难。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古人的气度格局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该践行群众路线,依托结对帮扶、蹲点扶贫、社区志愿服务等多种载体,让群众看得到人、见得到事,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一线人员,在为人民服务上一定要敢于“刷存在感”,主动作为,勇于担当,让老百姓有口皆碑。

其实,不论是“官”还是“兵”,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是要落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有误解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有批评才能发现不足,有偏见才能学会主动调整,相信通过整个公务员队伍持之以恒的进取奉献,公众“官多兵少”的看法自然就会销声匿迹。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常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