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橙色预警下的特大暴雨,北京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平均雨量达210.7毫米,持续时间近50个小时,都已超过4年前“7.21”时170毫米的雨量和持续20个小时的强降雨,但全市未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灾害损失。这就足以证明北京的防汛抗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四年来建成的各项水利工程设施发挥了巨大作用。
7月20日是北京进入主汛期的第一天,遭遇这场强降雨,北京的排水管网、交通干道、应急救援、抢险排涝等城市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可喜的是,面对暴雨全市各部门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与部署,北京在这次暴雨防汛“战役”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从及时准确预测天气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到排水设施提前就位看守排险;从环卫工人清理阻塞垃圾保障排水顺畅,到交警冒雨执勤避免车辆涉水熄火、保障道路畅通;从消防官兵英勇解救被困人员,到政府部门有序安排低洼地区群众安全转移;在这场暴雨中,各职能部门各尽其责、有效联动、调度有方、行动有力,使北京平安度过今年第一轮强降雨天气。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4年来建成并完善的各项水利工程和基础设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2012年开始,北京就不断加强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的更新换代,建立暴雨洪涝应急突发机制,在重点地区派专人24小时把守,发现险情及时排除。
比如备受关注的广渠门桥,面临同样级别的暴雨,20日全天桥下并无明显积水,这都离不开在2014年底新建完成的排涝泵站,以及在场抢险人员40多个小时的日夜坚守。以广渠门为代表的北京各处下凹式立交桥,很多都通过了暴雨的考验,保证了晚高峰的顺畅通行。
7月20日上午11时许,北京东城区广渠门桥西向东方向行驶畅通。北京市排水集团供图 千龙网发
北京的防汛抗灾能力在昨天得到了真正的检验,事实证明,不同于4年前,今年的这场暴雨并没有让北京太“为难”,反而提升了各部门面对紧急强降雨的应变能力。
4年前,房山是重灾区,4年后,房山仍然是全市降雨最多的地区,但却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和重大灾害,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部门有作为、敢担当,确保人民群众安全。
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虽然目前降雨有所减弱,但山体土壤含水饱和,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必须研判形势,做好安全保卫。另外当前,北京正处于“七下八上”的主汛期,今年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天气变化风云莫测,这次暴雨后仍然有可能再遇强降雨,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因此,我们不可放松警惕,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预防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充满自信,为今后一旦再遇强降雨奠定基础。
从2012年到2016年的这4年,北京一直都在积极“备考”,从各方面提高城市的防汛能力,以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暴雨“考试”。
在昨天结束的这次“大考”中,北京防范得力、应对有效,交上了合格的答卷。但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方向。(千龙网香山评论专职评论员 姜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