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村规民约是移风易俗的最佳打开方式

2016-07-21 15:3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我们初步算了一下,与往年相比,今年全村办酒席的场次减少了85%左右,为老百姓直接节约资金300余万元。”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天保乡天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德明告诉记者,为村民节约如此之多份子钱的,是一份全体村民“签字画押”的“村规民约”。(据7月21日《中国青年报》)

“人情来往知多少,请帖数不了。今日盛行应酬风,钞票不堪回首口袋中。亲朋友情应犹在,只是规模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杯杯酒水肚中流。”这首改头换面的《虞美人》可谓道出了公众对于份子钱苦闷不堪的心理。资料表明,农耕时代,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落后,一个家庭要操办婚丧嫁娶大事,仅凭自家捉襟见肘,乡邻乡亲每家每户送点儿礼、出点儿钱,就可以帮助这户人家渡过难关,这不仅是农耕社会原始互助文化的体现,而且也增进了乡邻的情谊,在某种形式上更是一种乡愁的表达。

然而,这样一种文化在当下渐渐变了味道,特别是在很多农村更是扭曲得厉害,就像前几年的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天保乡天保村,不仅办酒形式“乱花渐欲迷人眼”,而且份子数额也水涨船高,更令人担忧的是为捞回随出去的礼金,村民们开始琢磨如何收回本钱,办酒席的名目越来越多,人情世故已经沦为了“人情负担”,这样的恶性循环压得很多村民抬不起头来,更成为了群众致富路上的一大障碍。

天保村的份子钱的悲戚画面不是孤例,在国内很多乡村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今年的两会期间,多位来自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指出,吃酒席随礼已经成为不少农民的沉重负担,滥办酒席的不良风气应该适当引导和遏制。面对这种多年形成的陋习,政府出台相关规定也只能对公职人员、党员进行约束,对村民而言可谓“鞭长莫及”。正是基于此,像天保村类似的国内一些乡村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无疑是破解这个难题的“金钥匙”。

天保村在制定“村规民约”的程序上也是值得借鉴的,该村在召开村民大会征求群众的意见,并取得超过九成的村民同意抵制无事酒的基础上,经天保村“两委”扩大会议讨论才出台了这项“村规民约”,可以说最大程度上尊重了民意,而不是村两委“关起屋子说事”,这才有了全村968户户主在“村规民约”上签下自己的姓名、按上红手印的的“风景”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挥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天保村的“村规民约”就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因为“村规民约”凝聚了村民的共识,取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也体现了契约精神,对强化村民的自律意识也很有帮助。天保村的“村规民约”抵制无事酒的事情也说明,只要基层政府有所担当,积极作为,党员干部能做出表率,那么移风易俗也并非一件难事。

天保村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复制到其他村镇,“村规民约”是乡村移风易俗的最佳“打开方式”,希望更多的乡村能够借鉴天保村的经验,让“份子钱”重塑当初的美好,让大伙在这件事情上打捞起浓浓的乡愁、乡情!(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樊树林)

新闻细读:云南文山天保村:“村规民约”勒住沉重的份子钱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樊树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