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镇扩容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城镇迫切希望加速发展,纷纷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这些规划能容纳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谁来住?(7月14日 新华社)
3500多个新城可以容纳规划人口34亿,相当于中国目前人口规模的2.5倍,足以装下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如此井喷而失序的新城规划,若是一旦被实施,必然将造成数量庞大的“空城”和“鬼城”,产能过剩到永远都无法消化的地步。同时,为了抢人而带来的恶性竞争,也会进一步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秩序的混乱,如同各地之前挖墙脚式的招商一样,饥不择食之下就会乱象丛生。
这种状况的产生,就在于没有统一规划之下的“一拥而上”。一个地方的成功,必然会导致其他地方的纷纷效仿。在很多地方,出于所谓的发展需要,即便没有能力也要“创造能力”而上,于是整个规划与建设就陷入了无序的“公地悲剧”之中。一些中小城市不遗余力的通过公关,争取建地铁、修机杨、建设铁,努力使自己成为“区域中心”,或者是所谓的“明星城市”,抑或某大城市的“经济圈”之中,尤其是在新一轮的县改市甚至镇改市之下,出现3500个新城新区规划就在所难免。
“再造一个新城”的口号,在之前很多城市已成为现实,结果则是与火热的建设和梯次的楼盘相比,则是房屋的空置与城市的萧条。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一份关于城镇住房空置率的调研报告提出,我国有大量城镇住房处于闲置状态。2013年我国城镇住宅市场的整体空置率达22.4%。据此估算,全国城镇空置房为4898万套。
我国的住房空置率已高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如今除北广上深等特大城市,以及南京、杭州等少数一线城市,绝大部分二三四线城市的住宅空置率高企,究其原因就在于“造城”过度,而超过了实际的需求数。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1%,已经处于很高的一个水平,即便让所有的农民都进城,让城镇率得到快速的提升,也无法满足34亿人口的超前规划。在去库存和减产能双重的压力下,或是不能对基于“土地财政”依赖的造城运动,实行严格的控制,那么就必然遗患无穷,成为难以承受和消解的负担。
如同一个资源项目的审批通过一样,对于一个新城新区的审批,也应有着严格听把关程序,尤其要做到“区域一盘棋”甚至“全国一盘棋”。从药品品种的乱象来看,造成“一药多名”的根源,还在于审批环节出了问题,没有实行总量控制并进行原则性把关。3500个规划的新城新区,实行的是层级的审批把关,虽然在行政审批权下放之后,“分灶吃饭”已成为常态。
不过,对于注重科学性、合理性的城市建设规划,则应有基本的把关原则,至少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总量上的控制。可以增加不同层级的新区、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不过基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率的需要,总量控制和区域调整应是坚持的基石,否则各行其是之下,审批的失序就会导致规划的失控,34亿人的造城运行几乎难以避免。到时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则又陷入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死循环。
很显然,能住34亿人的新城规划,显然已成为未来的难以承受之重。当务之急是要在控制增量的同时,对已规划的新城要进行重新的审批和调整,对一些过于集中而又没有实施条件的,要迅速叫停。让大部分规划依旧停在规划上,也是矫枉过正的当务之急。(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