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该《通知》提出,今年将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明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60%以上。但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辖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热情不高,多个社区辖区居民人口签约率不到10%。有人甚至宁找百度也不找家庭医生。(7月4日 《信息时报》)
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这不仅是一份“健康中国”的路线图,更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改变----中国居民今后将拥有自己专属的“健康守门人”,享受针对性更强、措施更具体,服务更周到、更及时的医疗服务。对于习惯挤门诊就医的中国民众而言,这无疑是天大的福音。
可这样一份实实在在的福利,在现实中却是曲高和寡。多个社区辖区居民人口签约率不到10%,甚至有人宁愿找百度也不找家庭医生。为何?当然不是百度的使用体验比家庭医生好,而是民众落后的就医习惯所致。很多人缺乏健康概念,不把小病当病看,自己上网搜一下了事;有的将社区医院看成是江湖游医,或是自己解决,或是跳过社区医院直接去三甲医院就诊。
公众无视家庭医生,不仅是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大的危害在于,家庭医生签约率过低,公众自己在网上乱投医,很容易让“大病变小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即使是感冒,公众也一窝蜂的冲向大医院,不仅就医倒挂的问题没有解决。还造成大医院“用牛刀杀鸡”,优质医疗资源严重浪费。因此,改变公众的就医陋习,让家庭医生尽快落地,刻不容缓。
家庭医生拒绝被无视,首先要改变的是公众的健康观。现实中,很多人没有健康概念。花几千元做保健和疾病预防,心疼肉体。直到病来如山倒,花上几万追悔莫及。相关部门要通过观念引导,改变公众的错误健康观,让家庭医生深入人心。
其次医保制度要跟进。有人宁愿找百度也不找家庭医生,并不是百度有多好、多方便。而是百度问诊不要钱,而去问诊家庭医生,自付比例很大。因此,提高医保的覆盖面和报销水平,也是家庭医生遭无视的重要手段。
更关键的是,家庭医生要升级服务。公众不愿意去社区医院、问诊家庭医生,而是偏信大医院,固然有偏见的成分。但这又何尝不是社区医院长期水平低下的现实表达呢?试想,假若平时看病一直不靠谱,得不到居民的信任,仅仅是挂上家庭医生的牌子,就能吸引居民就诊么?难!因此,社区医院不仅要挂上家庭医生的牌子,更要升级服务,切实提高民众的就诊满意度。用就诊满意度提升居民的就医黏度。
目前,相关单位正在努力提高家庭医生的签约率,但提升签约率容易,改变社区居民“宁找百度也不找家庭医生”的观念则很难。只有不断完善医保报销制度,提升家庭医生的服务水平,才能切实提升社区居民的就医黏度。否则,家庭医生签约率被刷得再高,也只是表面文章而已!(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薛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