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欧洲杯软硬皆实力

2016-06-30 09:3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面对又一场豪门盛宴如火如荼的欧洲杯,对于像我这样十足的伪球迷来说,别说门道一塌糊涂,就是热闹都懒得掺和。但是,有一点却深深地刻在了心里,那就是在转播花絮介绍的过程中,参加欧洲杯的23名德国队员,却配备了多达40多人的餐饮团队,比例之豪华着实让人啧叹,其服务管理之精细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每个队员都有属于自己的营养师,甚至一整套按照自己口味私人定制的系列菜谱。这是不是德国战车经久不衰的秘密,咱不好说也说不准,起码印证了咱老祖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古训,却是不争的事实。

说起德国与咱颇有渊源的自然是中国高铁,可是让我们纠结乃至隔三岔五揪心的却是,尽管中国高铁、中国制造历经十几年的卧薪尝胆、奋起直追,从设计到建设乃至管理运营我们拥有了与世界比肩的一流产品、高端技术和先进经验,但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却屡屡受挫、备受质疑与诟病,甚至在普罗大众眼中依旧是低廉低价的代名词。

难道事实果真如此?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我们的短板抑或不足在哪里呢?不禁意间通过瞟了几眼欧洲杯,一时间茅塞顿开。那就是精细化的运作与考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战略布局和设计。当然,这比多配几名厨师要复杂的多。

不难看出,中国高铁走出去曾经经历过的坎坷,不是因为我们技术装备和设计建设能力的不足、水平的不高,恰恰是我们产品包装形象宣传、品牌打造乃至融入当地百姓生活之中亲民化精细化运作的欠缺,这一点一旦遭遇在国际市场打拼多年的老手老,就暴露无遗。

雄厚的资金、一条龙的设计建设以及服务管理理念,此时此刻在割裂与当地企业、百姓天然联系的同时,往往就成为了被人为炒作,甚至操纵鼓动民意设计话题的陷阱,进而使我们引以自豪自认为可以成为包打天下的法宝,诡异地演变成为很难融入,更难被真实理解和客观解读的梦魇与包袱。

中国高铁、中国制造走出去,不可能也做不到一帆风顺,这一点地球人都明白。遭遇坎坷、偶遇挫折未必就是坏事。久久为功,是时候在持续保持我们“硬实力”的同时,注重和加强“软实力”了。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度提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