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伦玩砸了。三年前当他放出脱欧公投的信号时,满以为握着一把稳操胜券的赢牌。现在,他、他的保守党、他的国家,还有欧盟,要为此付出代价了。
那是2013年1月23日,卡梅伦在他的演讲中首次提及公投这一概念。他表示将重新就英国的欧盟成员国地位进行磋商,并向民众承诺将就他达成的任何可能协议举行罕见的全民公投。对于公投的理由,卡梅伦将矛头指向欧盟,称其面临三大主要挑战:欧元区债务危机、日益下降的竞争力以及不断降低的公众支持率,尤其是在英国。
卡梅伦当时有三重算计:第一是为了赢取英国民众的好感。英国是欧盟28个成员国中对欧盟怀疑态度最强烈的国家,很多人始终不认为自己是欧盟人,很多人认为英国在欧盟是很亏的事情,支付每年80亿欧元的欧盟汇费,却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尤其这几年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希腊等国家深陷债务危机,难民问题难以解决,不少英国人不想陪欧盟玩了。第二是向欧盟要价。英国身在欧盟,却坚决不加入欧元区,其“英国例外论”根深蒂固,卡梅伦2010年出任英国首相后,就决心通过谈判,建立更有利于英国的对欧盟关系,“脱欧”是对欧盟的恫吓,也是砍价。第三是应对政党之争,对于右翼的独立党以及部分保守党成员的脱欧倾向,卡梅伦有意通过一次全民公决让他们闭嘴。由此看来,当卡梅伦提出脱欧公投的时候,他本人无意英国脱欧,而且他当时笃定有把握控制局势,让公投只是一场政治游戏。
当时卡梅伦以退为进的动作引发普遍不满。柏林和巴黎警告说,伦敦不能自成一套规则行事,华盛顿也暗示,如果脱欧,英国对美国的地位将下降。英国主要反对党工党当时的领袖米利班德指责卡梅伦“拿英国经济冒险”,前首相布莱尔认为卡梅伦在玩火,因为公投极易造成“问题失控”。
眼下游戏果真失控,尽管令太多人意外。但英国公众用选票表达了意志,也揭示了英国与欧洲自古以来若即若离的历史苦恋。
英国与欧陆隔海峡相望,历史上大战小仗不断。经过一战二战的伤痛之后,欧洲领导人开始设想,如果通过一种机制将欧洲国家绑在一起,共同利益将让各国难以兵戎相见。率先提出这观点包括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于是,在反反复复中,欧洲一体化进程向前推进。
英国同欧洲建立契约关系是在1973年,英国宣布加入当时的欧共体,可是这一做法在国内引起反弹。为了平息纷争,时任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在1975年决定举行公投。当时的民意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选民会反对继续留在欧共体。然而,当投票结束时,不少于67%的选民在政治家的游说下决定留在欧共体。
那一次脱欧公投对卡梅伦再玩一次政治游戏或许是个鼓励,而且他此前已经成功地玩了一把。2014年9月苏格兰举行脱离英国的公投,面对来自包括英国在内的震慑和劝诱,55%的苏格兰投票者反对独立,支持独立的为45%。这或许更让卡梅伦深信,选民有情绪,但关键时候会显现理性,而且选民对于政府立场有着起码的依赖感。但这恰恰是卡梅伦的重大失误之处,是的很多英国人厌烦了留在欧盟,他们同时还厌烦政客的做作、矫情,当两种厌烦交汇,唐宁街的盘算落空了。
这次公投事关重大,尽管还存在理论可能,离开欧盟之后,在可预见的历史进程中,英国已经很难回归。其负面影响,从投票后英国和全球市场的震荡可见一斑。尽管市场已经提前对公投结果有所消化,但脱欧依然是一个“意外”,市场还需要调整;从英国的财经权重看,它是全球第一大外汇市场、第二大债券市场、第三大股票市场,以及欧洲第二、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英国脱欧意味着经贸契约关系的重建,所有同英国有财经贸易关系的经济体都需要适应、调整。对欧盟而言,德英法三驾马车如今跑丢了一匹,下边该怎么跑,无论剩下的两匹还是脱缰的这匹,其实都还有些迷茫。
关键是欧盟建立之初所设想的欧洲绑定如今出现重大裂痕,尤其当欧洲经济持续陷于低迷、欧盟凝聚力遭受质疑之际,英国脱欧无疑雪上加霜,催动分裂、分离、极端思潮和势力的蔓延,这将是公投衍生的又一波冲击,英国本身也难以脱身。
“自加入欧盟以来,英国总像一个不情不愿的新娘。”芬兰前总理、知名亲英派人士亚历山大·斯图布曾说。如今新娘选择跑路,一场苦恋之酒泼洒在地。既然英国人作出选择,一定有其理由,至于利弊几何,就让时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