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凌晨,北京市教委紧急发布,“将会同各相关部门着手制定北京中小学塑胶操场和跑道的建设和监测标准。在新标准出台之前,各校所有在建或待建操场暂停施工。”
一周后的22日晚,教育部要求,有关专业部门和标准研制部门完善相应的标准,加快修订过程,实行强制标准。
等不及新国标出台,北京市继深圳、上海之后,自行制定地方标准。而教育部要求学校立即铲除不合格跑道、立即叫停在建和拟建的塑胶跑道的继续施工,显示了对塑胶跑道国标的态度,同时要求尽快出台新国标。
而国标《合成材料跑道面层》(GB/T 14833-2011)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师建华认为,若完全按照国标铺设塑胶跑道,“一定是合格安全的”。
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国标问题跑道在多个省市反复上演呢?企业的责任不强,是主要原因之一。
师建华表示,目前发现的“毒跑道”,主要问题有三类:一是原材料质量不合格,铅、镉、铬等重金属超标;二是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施工成本,违规添加含苯溶剂;三是厂家在原材料中掺入汽油、丙酮、天拿水等有害于人体的物质。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和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于2015年15月提交的《聚氨酯塑胶场地挥发性有害物风险监测分析报告》指出,施工方为了节约成本,违规添加含有甲苯、二甲苯的有机溶剂,是劣质塑胶场地“有毒”的首要原因。
参与制定《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6部分:田径场地》(GB/T 22517.6-2011)的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陈建定曾披露,最终颁布的标准删除了报批稿中关于有机溶剂(VOC)的限量,而对苯类溶剂、TDI限量作了放宽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塑胶跑道的两个国标,都是推荐性标准,而不是强制性标准。标准先天不足,被一些唯利是图的企业所利用,再加上招标中价低者得,出现那么多问题跑道并不意外。
有业内人士笑称,这是个“靠良心和自觉支撑的行业”。因为塑胶跑道的国家标准并非强制标准,即使不达标也难以追责。深圳标准主编、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任俊也认为,“即便有问题,因为不是强标,责任追究上也比较难”。
标准有问题,对企业有利,让监管很被动。有业内人士称,由于缺乏国家标准的指导,教育、环保、疾控等部门无法对塑胶跑道铺设后的空气质量有效监管,问题跑道有机会趁虚而入。
提升企业的责任感,让企业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希望寄托在新国标身上。但愿新国标能打开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