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跪地营销折射老年公益保健缺失

2016-06-22 15:4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在迅速发展的保健品行业中,老年人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中国保健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健品的年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不太满意。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保健品公司打亲情牌,用虚假、夸大的营销方式忽悠老人购买产品,而当老人发现问题时,又陷入维权困境(6月22日  中国新闻网)。

对于很多老年人而言,健康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话题。有些老年人省吃俭用惯了,即使身体有恙也不愿意选择到正规医院,原因就是怕花钱,总是希望花最少的钱把病治愈。

这样的心理就给不法商贩提供了机会。这些不法商贩一般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各类养生馆、讲座、送医下乡为平台向老年人推荐各种所谓的神奇、最新、高科技的“良药”。他们的推销并非直接叫卖,而是利用某些老人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赠送一些医疗保健服务或廉价日用品博取信任与好感。

不法商贩一般不会销售假冒伪劣的药品,因为那样需要承担相当大的法律风险。他们通常都是将保健食品当成药品出售或保健器械当成医疗器械,等与老人们感情培养到位之后,就开始大肆吹嘘保健食品具备如何神效,可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老人们被虚假广告洗脑之后,加上“吃人嘴软”的心态,纷纷慷慨购买冒充药品的保健品。商贩们认为反正吃不伤身吃不死人,如果老人反映没有作用,商贩们还会推荐其他保健品,如果实在瞒不住,商贩基本都是打游击战,溜之大吉。老人们购买的都是正规的保健食品,又缺乏商贩虚假宣传的证据,即使知道真相也很难维权。

虽然依据广告法、刑法等法律的规定,采取跪地营销等具有情感色彩的方式进行虚假宣传,可能涉嫌违法甚至犯罪,但寄希望于工商部门、公安机关进行事后查处,充其量是亡羊补牢。被欺骗老人常常是钱财与健康两空,伤害难以弥补。防患于未然必须成为遏制保健品市场乱象的最佳途径。具体而言,就是让老年群体能够正确认识保健品的真实情况。笔者认为保健品违规违法营销人员能够以亲情攻势征服老人,不能将责任都推到老人自身防范意识淡薄、子女情感慰藉不足等原因之上。这种客观因素短时间内很难破除,真正应该反思的应该是社会公益性的老年保健服务严重缺失。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50条规定,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老年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其实就是要让老年人认识科学、尊重科学,正确看待、坦然面对自然衰老现象,破除依赖保健品维护身体健康的错误理念,主动树立通过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等方式维护身体健康的理念。正规的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卫生行政部门、老年人权益保护组织都应该主动向老年人宣传正确的保健知识,政府财政应该将普及老年保健知识纳入预算,而不是让这项法律规定始终停留在纸上。

对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和保健知识的普及如果缺乏社会公益性,以“孝子贤孙”的名义打着“包治百病”旗号的违法人员就会乘虚而入。促进老年公益性保健服务事业进步的同时,更要强化执法监督部门的责任,基层社会组织、工商部门、公安机关都应该加强监督与宣传的力度,提高对虚假保健品宣传的打击力度,提升老年人的辨别能力与维权意识。(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刘勋)

新闻细读:保健品市场疯长背后:对老人跪地营销 传销式洗脑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刘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