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学霸变“学渣”缘于质量标准缺位

2016-06-20 15:1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在那些高考失利、心有不甘的学霸们摩拳擦掌准备读研“翻身”时,那些本科出身普通高校、如今在名校读研的“人生赢家”们,却屡屡暴露自己的短板。他们学习踏实,有着传奇般考研逆袭的经历,却时常躲不过“出身”带来的尴尬,竞争不过那些本科来自名校的同学。

于是,这些骄傲的学霸到了名校却被动变成了“无知宝宝”:不懂的专业名词、没见过的专业设备、不熟悉的名师……种种原因也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为何与同学有了差距。(6月20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入大众化的时代。伴之而来的规模与效益,质量与数量,效率与公平等一系列内在发展逻辑与外在社会需求相冲突的深层次问题也接踵而至,大学的教育质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大学的迅速膨胀,让身体走在了灵魂的前面,高校的硬件设施搭建了起来,但包括师资、专业课程等在内的软功夫尚没有练好。在这种情况下,盲目的招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许多学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无知宝宝”。

在1999年之后,各类高校有不少加入了扩招大军。有的将学校优势学科与人文、社会、语言类学科“混搭”,有的则热衷跟风,开设一些学校原本不具有师资力量的热门专业,如一些理工科院校开设法律、经济等专业,其专业教师“人烟稀少”,难免打肿脸充胖子。

高等教育如何顺应市场发展,政策引导是关键因素。大学盲目赶市场,凭感觉扩招,凭感觉设置专业,只求有人来读就行了,花里胡哨不管用。这样的大学专业,其质量肯定难以保证。

从发达国家大学教育实践经验看,建立长效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大学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世界各国大学教育发展和质量保障的共同经验。无论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世界发达国家,还是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保证本国大学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健全不合格的大学专业强制退出机制,才能保证大学教育基本质量。建设大学教育质量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规范管理工作,加大质量信息公开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客观参与质量监督,形成质量预警机制,促进培养单位质量自律。同时,要制订大学教师考核评价办法。规范教师岗位管理,实施教师资格审查制,建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教师问责制,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教师,视情况分别采取质量约谈、停教转岗等处理。

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使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化、法律化和规范化。在大学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比较发达的国家,质量评估与保障的性质、职能、地位及方法技术等都是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予以确定,评估与保障活动也按照政策法律规定进行。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的地位、规程、准则等都未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我国应尽快建立大学质量标准体系,结束大学教育质量保障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况,只有如此,那些本科出身普通高校的学霸,才不会成为在名校读研的“学渣”。(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全林)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张全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