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作文,究竟考察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考察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由来已久,至今看来,似乎还没有一致的答案。
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高考语文大作文,考察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评判的关键在于,题目是否适合考生思辨和表达。
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虽然为不少人所接受,却是值得商榷的。假如语文大作文真的就是为了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语文大作文教学和训练就成了一种工具,这是一件让人有些难过的事情。写作就是为了培养工具化的能力,这样的写作功利性太强,对学生的作用实在很有限。
不可否认,在今年各地的高考语文大作文中,确实有题目只能用于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也有一些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工具性,在考察能力的同时,也有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如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大作文题目分别为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以及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这两道作文题没有给学生的写作设定具体的情境,而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写作内容上,学生的主动权较大,作文是多种多样的。这两道作文题除了能考察学生相关能力,对考生和在校生也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写第一道题的话,试卷上有老腔的散文,学生已经感受到震撼,在作文中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学生的内心深受触动。写第二道题的话,学生平时阅读中的故事会浮上心头,美好的回忆变成流畅的文字,写作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高考语文大作文命题,少点工具性,多点家国情怀,于青少年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但愿更多的地方能够重新思考高考语文大作文的导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