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不必放大卖煎饼果子的“海归”标签

2016-06-06 17:1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西南政法大学大门外热闹的学林街上,有一位从日本游学归来的女大学生,法律专业毕业,学过插花、开过饭店、在外企上过班。但她不甘在家带孩子,决定完成大学时的梦想——卖煎饼果子。(6月6日重庆晨报)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梦想“高大上”,有的人梦想则“接地气”;有的人为能圆梦而踌躇满志,有的人则因美梦难圆而耿耿于怀。李玉红上街卖煎饼果子原本就是为了圆大学时代的梦想,不但是一个很普通、极正常的择业取向,而且系出于不甘做纯粹家庭主妇的“兼职”行为,却因为曾在日本游学、日语达到二级的的“海归”身份而受到舆论围观。

一段时期以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之下,不乏高学历、“海归”从事“低端”职业的个案被挖掘出来,成为创业典型被媒体宣传。比如,留英9年拥有双料硕士头衔的“海归”沈锟西安街头养鸡,由硕士和新加坡“海归”组成的三人“高知团队”大连街头开炸排骨店,留学俄罗斯11年的兰州小伙子杨洋与女友回兰州卖酿皮,郑州海归小郭辞掉上海某企业的行政高管摆地摊卖炸鸡等等。

自从北大才子卖猪肉受到媒体聚焦,一个又一个高学历、海归人士不当白领、放弃高薪的“励志故事”被发掘、传播,尽管无不引发舆论场一番热烈围观,却也难免让人渐渐产生“审美疲劳”。

在价值、追求多元化时代,从各人自身实际出发,或者出于各自理想、抱负的择业选择,当“高学历”、“海归”身份一再地被放大在公众眼前时,负效应也渐渐显示出来,而且随着个案数量的增多而不断累积,然而,我们在传播、宣扬时偏偏忽视了这一点。

学历教育已经普及的当下,“高学历”就一定等于能力强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推进,海外游学队伍连年扩大,“海归”就一定代表是学术尖子、精英吗?街头卖肉、卖炸鸡、卖煎饼果子者就一定低人一等吗?

当我们用赞赏的眼光去打量“海归”们的选择,潜意识里是不是显露出对这些“卑微”职业的不屑乃至歧视?只要稍加追问就不难发现,热炒“海归”上街、下海,其实骨子里显示出思想观念是多么的守旧甚至顽固。

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职业都是创业的平台,每个行业都有成功的机会,本身更无所谓高低之分、贵贱之别,过度放大“海归”标签不但不利于激发大众创业的热情,反倒可能给社会造成择业选择和价值实现的认知模糊。

与其把传媒资源过多地聚集于“海归”个案,倒不如多关注、宣传那些普通人、低学历创业者,多讲述他们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或更有助于消除社会偏见,激发大家的创业热情和成功自信。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范子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