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回老家上学一样有“诗和远方”

2016-05-31 20:0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对于想要让孩子在北京上学的“北漂”家长们来说,他们最熟悉的应该便是“五证”了,因为只有拥有了这“五证”,孩子才能上学。“五证”分别是:适龄儿童少年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本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等相关材料。

或许,“五证”的规定会让一些外籍家长头疼、纠结,甚至因办不全“五证”而不得不带孩子回老家上学。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确存。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而片面化地认为“五证”规定的不合理。整体来说,教育资源是一定的,但要满足每一个非京籍适龄孩子的入学需求显然不大现实,只能是不断努力,在最大程度上让更多的非京籍孩子能够上学。

数据显示,近10年来,在北京接受义务教育的非京籍学生每年约40万人,占比40%以上。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比例也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84%。可以看出,北京一直都在努力,让更多的非京籍学生能够接受到义务教育,享受优质教育。

理性分析,“五证”规定,有其科学性、合理性、现实性。如“在京务工就业证明”,目的很明确,主要是为了保证父母都在北京务工,原籍确实没有人来行使监护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指引、陪伴与关爱,有父母监护,学校放心,社会也放心,于孩子成长更有利。再如“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孩子在北京上学,没有一个适宜的居住条件,又如何健康成长?

不仅如此,延伸到社会层面,“五证”其实还有着诸多方面的社会意义。仍以“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为例,假如,家长租个小隔断,生火、做饭、睡觉都在里面,安全性如何保障?逼仄的环境下孩子怎样学习?而“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的社会意义,就是从“居住”这个环节纠正、堵塞一些“漏洞”。

若从这个层面上说,带孩子回家上学便不失为一件好事。更何况,现在的二三线城市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教育质量也在迅速提高。应该说,孩子回老家一样能够受到优质教育,一样有“诗和远方”。

“五证”规定,表面是看是北京入学设定的一道“槛”,但细察之下,哪一项也并非是不能办的,其关键,在于家长们的重视程度。此外,跳出孩子上学的“圈子”来观“五证”,除了务工证明与孩子入学不可分割,其他每一个“证”,不都是为了社会治安,为了个人安全及利益而设定的么!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盘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