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小升初择校,一方面,严格落实就近入学政策,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革,改变学校之间的竞争格局,让各个学校的学生都有机会。北京市的做法,给择校难题找到了破解之道。
择校是我国教育的一大顽疾。教育部曾多次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各地探索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北京推行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取消了“共建生”,调整了特长生、推优生比例,给择校画上了句号,显示了治理择校的决心。同时,北京又通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各个学校,打消家长择校的冲动。
在考试内容方面,2015年,北京市中考考试内容不出现0.2难度系数的考题,2019年中考卷面将有30%的综合素质评价;在名额分配上,2019年中考时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的50%分配到一般初中校;在招生上,初一新生能清楚地看到三年后升入优质高中的情况。
一系列教育改革实施后,初中教育的格局出现了巨大变革。名校跟弱校之间存在的鸿沟,不那么明显了。无论是在名校还是普通学校读书,都能获得一定的机会。虽然名校和一般学校的差距还是有的,不过,不再起到根本性作用了。
北京市的做法,在利益关系调整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多年形成的几乎固化的利益关系被彻底打破,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重新分配,学生的学习实现了减负,学生闷头死读书的现象得以改变。
在这样的格局下,对大多数家庭而言,择校变得没有必要。然而,也许仍然有少数家长还在想着择校,就因为名校和普通学校还是有那么一点差距。此时,应该坚决做到不再给小升初择校任何理由,让就近入学成为一种习惯。